哈尔滨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方案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及黑龙江省教育厅关于印发《全面推进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方案》的通知要求,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彰显学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价值理念,发挥课程思政的主渠道功能,挖掘专业课程与综合素质课的育人效用,切实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提升课程思政育人实效,推进学校课程思政改革工作,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等系列会议精神,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传承弘扬东北抗联精神、北大荒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等龙江优秀精神,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发挥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构建龙江特色的全员全程全方位 “三全育人”大格局,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肩负龙江振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二、建设目标

(一)顶层设计,形成工作合力。由学校党委牵头,成立学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领导小组,统一部署全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工作。明确教育目标、优化教学方案、健全评价体系,实现最佳德育效果。

(二)制度保障,完善师德师风长效机制。进一步完善《学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实施细则》,继续加强教师思想理论教育,创新教师继续教育学习制度,丰富继续教育学习的方式,建立政治理论学习机制;加强岗前培训和在职培训,把理想信念教育放在首位,将思想理论教育作为新教师岗前培训和在职培训的重要内容,贯穿到教师教书育人的全过程。继续开展教风督查,持续巩固教风提升成果。

(三)试点推进,提升课堂育人实效。根据“课程思政”改革思路建设要求,由教务、科研部门牵头,统一发起立项征集,广泛动员各专业教师,立足于日常教学经验与思政课改指导思想,针对专业课程进行创新性课程设计,不设范围,不限指标,力求思政元素渗透融入专业教育,实现专业课程的价值引领作用。在未来建设校级课题项目验收标准中加入课程思政要求,建立有针对性的评价体系,引入教师自我工作总结、学生问卷评价、专家与同行听课打分相结合的方式,定期对课程进行考评。在校级课程项目基础上,全面展开课程思政建设,计划未来建成一个课程思政示范中心。同时,利用高职教育课程中心的优质平台,组建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团队,计划启动20-30项专业课程思政项目专项研究,研究成果包括示范课程、教研课题、学术论文等。

(四)立足网络,丰富线上课程产品。在继续利用好我校网上课程资源的基础上,鼓励一线教师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的思政教育资源,开展网络课程建设。全面加强思政理论课信息化建设。在专业课程和通识课程方面,新增至少6门价值引领效果较好的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进入网络平台教学,在全省层面争创相关荣誉和业绩,全方位提升课程思政教育实效。

(五)培训师资,提升思政教学水平。逐步建立适应“课程思政”改革要求的师资培养方案,将包含思政理论课教师、专业课教师等在内的教师队伍整体纳入培训体系,“课程思政”改革理念融入新教师上岗培训中,提升教师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使“立德树人”理念深入教师心中,内化为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实际行动。

三、建设内容

紧紧围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系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共抗疫情、爱国力行”主题宣传教育、龙江“四大精神”教育和“五色”教育。

(一)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深入推进党的十九大精神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扎实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增强学生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坚定“四个自信”。

(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教育学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准确把握其精神实质,引导学生把事业理想和道德追求融入国家建设,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

(三)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思想精华和时代价值,完善大学生的道德品质,培育理想人格,展现中华文化的无穷魅力和时代风采。

(四)深入开展宪法法治教育

加强学生对《宪法》《民法典》等相关法律的教育学习,深化对法治理念、法治原则、重要法律概念的认知,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各种矛盾意识和能力。

(五)深化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

帮助学生了解职业教育的相关专业和行业领域的发展态势,了解国家发展战略和行业需求,增强职业责任感,教育引导学生准确理解并自觉践行行业的职业精神和职业规范。

(六)深入开展“共抗疫情、爱国力行”主题宣传教育。

把各行各业广大民众共同抗击疫情斗争作为推进思政教育的重要实践和生动教材,引导学生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不断坚定爱国力行的使命责任。做好学生的思想引导、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引导学生筑牢团结奋进、一往无前的思想基础。

(七)强化龙江“四大精神”教育

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东北抗联精神、北大荒精神、大庆精神和铁人精神等龙江精神的核心内涵,践行忠贞报国、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求真务实等高尚精神。引导学生在重温历史中汲取信仰力量,在缅怀先辈中传承红色基因,在镜鉴比较中反思差距不足,在抚今追昔中激发昂扬斗志。

(八)开展“五色”教育

教育和引导学生感受黑龙江得天独厚的大冰雪、大森林、大湿地、大界江、大油田、大粮仓等自然与人文资源所蕴藏的精神力量。以龙江“红色”基因传承教育,筑牢理想信念;以龙江“绿色”生态文明教育,增强环保意识;以龙江“蓝色”高新科技创新教育,提升创新创业能力;以龙江“金色”现代农业教育,培育“大国三农”情怀;以龙江“银色”冰雪文化教育,锤炼顽强意志。

四、建设任务

(一)落实课程思政主体责任

1.要结合学校发展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

由学校党委牵头,成立学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领导小组,做好课程思政建设的系统设计和整体规划,制定符合学校实际、具有学校特点的专项工作方案,明确责任分工,细化建设任务,加强经费、人员、政策等协调配套。

2.二级学院结合专业人才培养特色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推动全体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工作,统筹推进

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3.教师层面要进一步强化思想认识

深入挖掘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探索

和创新课程思政教育方法,不断提升课程思政能力实施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计划

(二)完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

结合学校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需要,发挥专业课程在价值引领中的独特优势,根据不同专业课程的特点和教学规律,深入梳理各类课程教学内容,结合不同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1.增强通识课(公共基础课)程育人功能。要注重在课程教学中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等维度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注重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人文艺术类通识课程要突出培育高尚的文化素养、健康的审美情趣、乐观的生活态度,注重把爱国主义、民族情怀贯穿渗透到课程教学中,帮助学生树立起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体育类课程要主动与德育相融合,改革体育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养成运动习惯,掌握运动技能,发展健全人格,弘扬体育精神。

2.发挥专业课程育人体系。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要注重结合专业知识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注重在课程教学中把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教育与科学精神的培养结合起来,培养学生探索未知、追求真理、勇攀科学高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

3.实践类、选修课程建设。根据实践课及选修课程要落实课程思政要求,教学中能够体现课程思政理念,实践教育类课程要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增强学生创新精神、创造意识、创业能力以及弘扬劳动精神,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4.要注重入学教育、毕业教育、毕业设计课程。深入挖掘课程思政教育元素,完善育人目标,明确育人内容,找准育人角度,有机融入入学教育、毕业教育等各环节,挖掘培育以职业道德、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为核心的德育元素,将社会责任、爱岗敬业、等元素和典型案例贯穿到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培养品德高尚、敬业爱国、技能精湛、创新务实的高级专门人才。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加强教师教育与培训

加强师德师风教育,把师德师风作为教师育人能力评价的第一标准,以《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为准绳,组织全校教职工签订《师德师风承诺书》,落实好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突出全方位、全过程师德养成。

根据国家、省出台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结合学校实际,修订出台《哈尔滨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实施细则》。相关部门做好入职培训、专题培训、专业研讨、集体备课等,强化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让广大教师能利用课堂主讲、现场回答、网上互动、课堂反馈、实践教学等方式,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想引领融入到每门课程教学过程之中。
    2.发挥思政教学团队和骨干教师示范带头作用
    充分利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优质资源,鼓励思政课教学名师、骨干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在集体备课、工作例会等方面开展联谊活动,发挥在学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的带头示范作用。

3.实施课程思政教学名师、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和教学团队遴选计划名师

1)学校每年通过专家评议、教师教学观摩评价等形式,评定优质课程示范课。

2)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应精心撰写教学设计方案、录制体现课程思政理念的教学视频、编写课程思政示范案例集,能够在其他课程中进行有效推广。

3)积极培育课程思政教学团队。教学团队应形成体现“课程思政”理念的课程教学大纲、教学方案和课件等,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入点、教学方法和载体途径。

4.开展课程思政“六位一体”系列主题活动

以提升课程思政建设成效为主线,结合教师思想政治理论学习状况,定期开展“六位一体”课程思政系列主题活动,并贯穿于课程思政建设的全过程,切实做到教师人人参与,真正做到课程思政“内容实起来,形式活起来”,全面提升课程思政的建设成效。

1)“课程思政、党员先行”为主题的党支部创新教育活动;

2)课程思政专家、教学名师参与的“课程门门有德育,教师人人讲育人”研讨交流活动;

3)课程思政教师专题培训活动,组织骨干教师进行课程思政现场观摩活动;

4)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教学团队深入学院开展培训、指导和课堂教学展示等示范活动;

5)课程思政优秀案例评选活动;

6)课程思政优质课堂展示活动。

(四)加强课程思政建设管理

改进课堂教学过程管理,健全课堂教学管理体系,把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建设,作为课程设置、教学标准和教案评价的重要内容。要规范教材选用制度,确保选用教材价值导向正确。要讲好用好马工程重点教材,推进课程思政进人才培养方案、进教案课件。鼓励采用“微课”“微视频”等现代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切实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

(五)深化课程思政建设研究

建立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充分发挥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马克思主义学院和相关专业教学组织的作用,开展多种形式的课程思政研究与实践,构建多层次课程思政建设研究体系。鼓励教师开展课程思政专题研究,实施课程思政培训计划,提升教师育德能力,搭建各级各类交流平台,推广建设经验,扩大成果影响力。

(六)健全课程思政评价体制与机制

建立健全多维度的课程思政建设成效考核评价体系和监督检查机制,把教师参与课程思政的建设情况和教学效果作为教师考核评价、岗位聘用、评优奖励、选择培训的重要内容。严格执行校领导干部听课查课制度,建立有针对性的评价体系,引入教师自我工作总结、学生问卷评价、专家与同行听课打分相结合的方式,设计增加立德树人等思政问题,定期进行考评。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长:汤广江  

副组长:丁良海 朱景虎

 员:付   赵凤英 李兴国 欧阳富

于贵军 石云峰    张武卫    

杜清林     艺 胡庆华   想 

熊国良 刘艳芳   

职责:全面领导课程思政工作,研究部署和组织实施具体课程教学建设和教学改革。教务部门牵头抓总、相关部门联动、二级学院及教学单位落实推进负责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工作,

(二)加强协同联动。各相关职能部门和各教学单位要各负其责,互相协同,形成“课程思政”建设的协同机制,定期开展调研和专项研讨,研究提出具体政策和措施,确保课程思政建设落到实处。

(三)强化工作考核。建立科学评价体系,定期对“课程思政”建设情况进行评价,建立常态化评价模式。把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情况和建设效果作为教师考核评价、岗位聘用、评优奖励的重要依据;将各专业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成效纳入学年绩效考核。

(四)提供经费支持。学校设立专项经费,通过项目形式对课程思政工作提供资助,并根据年度考核结果实施动态管理,确保专项建设项目顺利实施。鼓励各教学单位设立专项经费,保障课程思政工作有力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