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基本理念研究(一)

 课程思政基本理念研究(一)

 

 论工匠精神培养与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

 

2016年3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加快推动企业进行个性化定制,实现柔性化生产制造,不断培育技术人员的工匠精神,才能提高产品的品质,增加产品的种类。”此后,社会各界掀起了一股讨论和研究工匠精神的热潮。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我国“要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工匠精神是专业素质和创新能力的综合体现,要培养符合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目标的大国工匠,在高职院校中构建有利于具有工匠精神的高技能人才发展的教育体系就显得十分必要。提炼工匠精神中的思政要素,培育工匠精神是许多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新课题,构建一个相对独立又与原有思政教学体系相结合的学生培养体系是实现培育工匠精神目标的关键,是培养优秀人才的必要教学内容。

 

一、工匠精神的科学内涵

 

工匠精神的内涵随着时代的变迁而逐步演变。“匠”起初专指木工。《说文解字•匚部》说:“匠,木工也。”清代学者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匚部》中注解说:“匠,以木工之称,引申为凡工之称也。”后来“匠”字的本义,已从木工演变为技术精湛、造诣高深的代名词,如人们常说的“独具匠心”。[1]中国古代的工匠精神是“德艺兼求”,主要体现为:“强而务实”的精神,精益求精的精神,尊师重道、重视教育的态度等。随着时代的发展,“工匠”一词被赋予了新的意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所倡导的工匠精神,已不仅仅是传统手工业工匠的职业道德追求,而是全社会所有劳动者的职业价值观念和职业追求。

 

工匠精神的基础是敬业。所谓敬业精神,就是在职业活动领域,树立主人翁意识、责任感和事业心,追求崇高的职业理想,培养认真负责、恪尽职守的工作态度。爱岗敬业是从事职业活动的基本要求,体现的是从业人员对于所在工作岗位的一种态度,同时也是社会对从业者提出的职业道德要求。让工匠精神成为全体劳动者潜移默化中自觉奉行的职业信念及从事工作的基本规范,需要从业者产生心理认同和情感认同,而它的基础正是敬业精神。

 

工匠精神的核心是精业。所谓精业,就是精通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技艺精湛。中央电视台《大国工匠》节目报道的23位大国工匠,个个都身怀绝技,在行业细分领域做到了国内第一乃至世界第一。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说:“所有的产品都应该是精品,有缺陷的产品等于是废品。”只有具备敬业精神的员工才能够生产出精品。也正是这种精业创造了海尔产品的“零缺陷”神话。海尔的员工深知,1%的差错会造成100%的问题,海尔产品的“零缺陷”和消除1%差错率的表现正体现了海尔员工追求精业的态度。精业是成就事业、完美人生的必选。所谓精业,就是成为精通业务的能手。在敬业的同时,更要做到精业;做不到精业,纵然有再高的工作热情,要想干好工作也是不可能的,敬业最终也就只能成为一句空话。如果说敬业是工匠精神的根基,是干好工作的基础,那么精业就是工匠精神的核心,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如果说敬业是德,那么,精业就是才,“德才”兼备才是工匠精神应该具有的素质。

 

工匠精神的关键是创新。正如《工匠精神:缔造伟大传奇的重要力量》一书的作者,美国经济学家亚力克•福奇(Alec Foego)所说:“美国的工匠们是一群不拘一格,依靠纯粹的意志和拼搏的劲头,做出了改变世界的发明创新的人,比如本杰明•富兰克林、托马斯•爱迪生和怀特兄弟。”[2]从福奇的这段话中可以看出,“发明创新”是工匠精神的核心,创新是工匠精神的应有之义。在“互联网时代”,“中国制造2025”纲领中需要的工匠已经不再是简单的体力劳动者,而是高技能复合人才。这种复合型人才除了要有精益求精的职业态度,还要有创新精神。只有创新,才能实现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的目标,这也是培育工匠精神的意义和使命所在。在我国,创新的概念由来已久。创新一词出现得很早,《广雅》中提到“创,始也”,《魏书》中有“革弊创新”,《周书》中有“创新改旧”。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形式,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一个民族要想走在时代前列,就离不开创新思维和创造活动。[3]创新在经济、商业、技术、社会等领域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分量。[4]对于高技能人才来说,创新是职业技能与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是成为大国工匠的关键特征,更是技能人才实现职业价值与岗位成才的“快捷键”与“永动机”。从创新创业的角度来看,弘扬工匠精神也是时代的呼唤。“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已经来临,尤其需要发扬传统工匠精神,坚持注重细节的严谨态度。

 

二、培育与弘扬工匠精神的意义

 

(一)培育与弘扬工匠精神是践行发展新理念的内在要求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五大发展”理念集中体现了今后五年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的发展思路、方向和着力点。[5]在这个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追求完美、专注坚持、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的引领作用,不断提升职业人更卓越的职业素养,才能更好地推动发展方式的转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践行新理念、建功“十三五”,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

 

(二)培育与弘扬工匠精神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需要

 

目前,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表面上看是由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的转换,背后则是结构、动力、体制政策环境的转换,即由高速增长平台上的供求平衡转向中高速平台上的供求平衡。因此,推进供给侧改革迫在眉睫。[6]“供给侧改革”,根本上是要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而工匠精神的内涵是精益求精、严谨细致、耐心专注的精神理念。可见,工匠精神与“供给侧改革”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用工匠精神来增加产品和服务的品种,提升产品的质量与效益,扩大中高端供给,同样是问题的关键。那么,工匠精神如何助推“供给侧改革”走向成功呢?这首先就要谈一谈产品理念。众所周知,产品理念是决定产品品质的首要因素,是生产平庸的产品,还是生产品质上乘的产品,直接决定了产品最终的形态和品质。所以,产品理念从一开始就决定了这款产品的未来和市场地位。工匠精神的核心就是打造质量上乘的高品质产品。工匠精神追求创新、极致、精益求精,这些都为“供给侧改革”过程输入了无比正确的产品理念。工匠精神本身就意味着要提升更高的技术含量,在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尤其如此。更多时候,工匠精神表现为一种气质和追求,要求劳动者对工作一丝不苟,对产品质量精心打磨,对待品牌要像对待生命一样认真用心。而这种精神内涵,正是推进“供给侧改革”走向成功的基础和前提。我国政府力推“供给侧改革”的目的之一,是打造更强、更专、更好的技术,让技术创新成为经济发展主要驱动力,从而促进经济向更受“制度、科技和管理创新”因素影响的层级转变。所以,在这一层级转变过程中,就要求一线工作者能用工匠精神搞研发,用工匠精神做产品,用工匠精神创新产销模式。唯有让工匠精神贯穿整个生产流程,“供给侧改革”才有可能获得圆满的成功。

 

(三)培育与弘扬工匠精神有助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要使中国人民在精神上强大起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键是要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对广大职工而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本职岗位。这就是说,工匠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民层面对各行各业从业者的要求是相契合的。[7]我国被全球公认为“世界工厂”,为全世界生产了大量的产品;但就质量而言,出口国外的商品多半是以廉价而非质优取胜。近年来,瘦肉精、染色馒头、毒奶粉、地沟油等屡禁不止,各种粗制滥造、假冒伪劣的商品充斥市场,各种“楼歪歪”“楼脆脆”“瘦身钢筋”等怪象层出不穷。以上现象一方面表明现代社会诚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另一方面也显示经济理性主义精神正逐渐成为工作社会中的价值观,人们从事一切制造、生产活动都是为了实现利益的最大化。在这样一个逐利的情况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显得尤为重要。基于工匠精神的职业素养的培养正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敬业的集中体现。这种敬业,是职业道德和职业伦理的普遍精神,是培养一个劳动者的优良品质,沉淀一个民族对待工作的优良品质的必经之路。

 

三、培育与弘扬工匠精神是思政教育的重要任务

 

(一)培育与弘扬工匠精神是时代赋予高职院校思政课的新责任和新使命

 

恩格斯指出,“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向前推进”。从这种意义上说,人类历史就是不断满足人们需求的历史。高职院校是培养技能人才的摇篮,是工匠发源地。我们处在一个伟大的时代,在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已经实现了站起来、富起来的目标,目前正向“强起来”迈进。这就需要大批具有工匠精神的伟大工匠来建设伟大的工程,铸造传世的精品,缔造具有时代特征的灿烂文明,这是时代赋予中国高职教育的新责任和新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未来我国的经济要“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要实现“三个转变”,实际上要通过优化产业结构来带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表明要实现从经济数量增长向经济质量增长转变。无论是自主创新还是产品质量提升、品牌构建,都只有通过培育与弘扬工匠精神才能实现。工匠精神不仅是国家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战略的基本要求,也是新时期劳动者的人生追求,更是国家发展的引擎和动力。[8]只有培育了大量具有工匠精神的劳动者,大力弘扬工匠精神,通过千千万万能工巧匠的努力打造,才能支撑起解决新时代发展所需要的技术成果、产品品质,更好地服务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8]高职院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未来接班人的机构,必须自觉地担当起培养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重任,加强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传承和弘扬。

 

(二)培育与弘扬工匠精神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才队伍建设的基本要求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加大高素质专业基础人才的培养力度,造就一批领军人才、创新人才、营销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具备工匠精神是高素质、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特征之一。在现代社会中,高素质、高质量技能人才主要是通过高职院校进行培育,因此高职院校就成了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级技能人才的主阵地。然而,目前我国的高职院校中,仍有不少高职院校在培养模式及办学风格上不由自主地往传统的高等教育模式方向靠拢,教学活动大多数都是在教室里通过面授方式进行,课程设置也多是“老面孔”,担任教学工作的也多是“学院派”教师,重理论轻技能,重讲授轻实训。这些因素使得高职院校的职业性无法体现,培养的人才无特色,不能适应社会用人单位的客观要求。因此,我国的高职教育应当坚持以学生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构建新型技能人才培养体系,着力培育以改变世界为己任的具有工匠精神的应用型、复合型技能人才。换言之,高职教育不仅要培养具有一定技术能力的从业者,还要培养不断追求卓越、不断创新的员工,从而创造出品质更高、种类更丰富的物质和精神产品。因此高职院校应该注重培养工匠精神和奉献精神,满足社会对高职院校能够培养创造出高质量、高品质产品的人才的期待。

 

(三)培育与弘扬工匠精神是新时代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重要价值取向

 

没有工匠精神,就谈不上职业道德、职业精神。如果没有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必然导致粗制滥造、假冒伪劣产品占上风。一个伪劣产品横行的社会,必然会走向崩溃、没落。工匠精神蕴含的求精、敬业、创新等内容,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构成,也是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应该具备的崇高的社会担当。因此,工匠精神是推动社会主义发展进步,实现共产主义的内在动力。[8]就此而言,培养高职生的工匠精神,使学生成为真正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建设人才,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责任、使命,也是中国特色高职院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培养高职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主要阵地。[9]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树立坚定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和共产主义信仰;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高度的责任感和求真务实的工匠精神。

 

四、培育与弘扬工匠精神是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重要任务

 

无论是从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要求来看,还是从工匠精神的内涵和作用来看,无论是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来看,还是从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根本目的和职责使命来看,培育与弘扬工匠精神都是当前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重要任务。

 

(一)立德树人是思政教育的使命

 

首先,工匠精神所涵盖的内容与立德树人的具体要求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工匠精神是职业教育“立德树人”的特征和灵魂,职业院校不仅要培养大批具有一技之长的劳动者,也要培养学生树立牢固的精益求精、敬业守信的职业观念。在提升学生职业技能的同时,着力强化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职业素养的培育,将工匠精神的培育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培养学生具备未来大国工匠的基本素质。[10]其次,工匠精神所具有的价值与立德树人具有高度的契合性。思政教育作为意识形态传播的主渠道和主阵地,需要把提高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把重视道德要求和品质规范,强调敬业爱岗、遵守纪律,重视楷模的树立和榜样示范作用等思想内涵融入思政课教学中,在思政课上以工匠精神的培育为重点,引导学生将职业理想的树立与工匠敬业奉献的职业追求相结合。

 

(二)保障高职院校适应市场转型发展的需要是思政教育的目标

 

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而制造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当前,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任务越来越紧迫,其中人才是关键。这就需要高职院校大力弘扬工匠精神,不断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为科技创新与技术创新推进制造业的质量升级、技术升级、产业升级源源不断地提供适应发展需要的合格优质人才,保障高职院校的发展与市场转型升级同步甚至超前,真正实现我国政府提出的“中国制造2025”战略计划,力争在未来十年实现由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转型的伟大目标。

 

(三)助推高职学生成功就业和满足其个人发展的需要是思政教育的职责

 

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但仅有“利器”未必能“善事”,想要“善事”关键在于使用“利器”的人。现在影响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关键因素不是物,而是人。作为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和未来的职业人,高职生要想成功就业,并在自己未来职业生涯发展中有所成就,就需要在工匠精神的引领下,不断提升个人的职业素养,加强个人在思想道德品质、职业素质、学业与就业能力、职业基础能力和健康安全方面的学习,用专心致志和敬业去要求自我,在专心致志和爱岗敬业中改善自我,最终向着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目标去提升自我,让自己成为善用“利器”的人。

 

五、工匠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路径

 

(一)把工匠精神作为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自身需求

 

高职院校思政工作者要善于郢匠挥斤,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技术路线。突出工匠精神培育,不应该是单纯地把学生培养成“政治学的教科书”,而是改进思政教育的技术路线,把鲜明的育人导向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引导学生形成崇尚劳动、敬业守信、创新务实的职业精神;要聚焦创新人才培养,不断提升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意识、诚信意识。[11]高职院校应重视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在弘扬工匠精神过程中的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坚持思想政治学习与教育不间断,坚持党的理论进课堂,把政治学习与学生德育教育、教师师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全校师生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上来,统一到学校建设和高技能人才培养上来,促进高职院校凝心聚力培养大国工匠的校风、教风、学风。[12]


(二)将工匠精神纳入高职人才培养全过程

 

职业精神的培养可以贯穿整个高职生的素质培养体系,与思政课程和专业课程教学紧密结合,特别是与思政课程和实训教学相结合,将工匠精神中的专业、敬业、爱业、精业等精神贯穿于职业教育之中,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为高职生成功树立良好的职业精神并转化为合格的从业者做好必要准备。有工匠精神融入的思政课程要贯穿学生学习的始终。要提高高职生的专业素质及其他素质,首先就要培育高职生的职业能力和工匠精神,让他们形成良好的心态。同时,开展思维能力、表达能力、解决专业问题所需的实践能力的相关培训。基于此,要在思政课程体系中开设职业道德和工匠精神养成专题,讲授工匠必须具备的职业道德、中国工匠发展历史,并结合具体案例解读工匠精神,为未来参与创新实践打下基础。此外,开设创造创新思维与实践专题,讲授工匠未来工作所需的思维方法、技术革新活动所需的技法、培养问题意识和系统思考意识,为未来参与创新实践打下基础。要抓住高职生假期社会实践活动的契机,开设社会实践教育课程,讲授社会实践的意义和价值、社会实践方案设计、社会实践活动中需要掌握的调研方法以及社会实践成果的写作技巧。最后,在高职生临近毕业时以工匠未来工作所需的表达能力为重点,开设表达能力课程,讲授写作基本技能、工匠参加工作后涉及的各类文体的写作规范与技巧,同时介绍提升高职生口才能力的方法和具体训练手段。

 

(三)将工匠精神纳入实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职业精神往往要通过实践才能内化为从业者的职业素质。当工匠精神与具体的职业场景相关联时,高职生能更真切地体会到这一精神的实质与价值,并将其作为自己的职业信仰与追求。在职业精神的教育实践中,往往可以通过建立校模拟场景的方式,激发并训练形成相关职业情感。[12]在培养学生工匠精神时,必须将其放到现实情景中进行锻造,旨在通过实践教学,培养知识经济和社会经济发展中所需要的具有较高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品质、创新能力等思想政治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四有”人才,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这是为了教师更好地教、学生更好地学、教学活动更好地开展,为了发挥教师与学生双方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而进行的活动。思政课教师要提高对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认识,树立实践育人的德育观念。思政课实践教学,是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有效形式。高职生通过对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认识,使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更能充分理解工匠精神所蕴含的敬业、精业和创新精神。这对上好思政课,提高思政课的教学质量,真正做到将工匠精神融入思政课程大有益处。

 

(四)营造良好的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校园文化氛围

 

校园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虽然分属不同的教育领域,具有不同的教育侧重和特点,但都共处于一个教育平台,同属高职教育的范畴,共同承担着培养学生的重要责任,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和校园文化在目标、功能、方式、方法等方面都存在耦合。高职院校应该以校园文化活动为引领,充分利用这一隐性教育资源,传播、弘扬工匠精神。可通过相关的演讲、比赛、展览等校园文化活动,为学生营造学习工匠精神的浓厚氛围。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又能拓展他们的知识面,磨炼其实践能力,还能对其工匠精神的形成起到积极的助推作用。[13]比如举办“我眼中的工匠精神”“我为工匠精神代言”等活动,能够增强学生的品质意识,而对品质的坚持和追求正是工匠精神的重要体现。校园文化活动可凭借其丰富的形式,寓教于各类活动中,以一种特殊的教育方式,使工匠精神得到进一步传播与弘扬。

 

(五)改革考核方法是将工匠精神融入思政课题的保障

 

融入工匠精神后的思政课程与传统课程区别很大。要使课程教学活动顺利实施,可以采取如下一些措施改革考核方法,提高教学效果。首先,考核标准统一与弹性的结合、考核手段多样化、考核方法改进过程民主化是考核方法改革的关键。任何教学活动最终都是通过评分、评判得出成绩的,如何在评分过程中既体现评分标准的权威性和公正性,又做到保护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成果至关重要。因此,在制定评分、评判标准的工作中要有弹性。具体地说,就是增加对于学生素质的主观评价。也就是说,在评分、评判标准中增加教师对学生创造力的主观评价的评分比例。这样做,可以使评分、评判标准达到主观和客观的结合,标准统一与弹性的结合。[14]


其次,多次考核与多样化考核相结合是推动课程发展的有效方法。评定成绩是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然而为“考试”而考试,学生压力必然增大,转而生厌,变成了一种消极负担。因而,我们有必要对考试进行改革的尝试。采用期末考试来评定成绩,“一锤”定音,虽然可以收到促进全面复习、巩固、提高所学知识的效果,但是同时也会给学生造成一种消极的负担和恐惧心理。因而,可以将期末考试分解为多次考核,在每一单元结束后都进行一次考核。考核的方式可以是多样的,既可采用笔试,也可采用口试或单元总结报告等方式进行。通过考试,准确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为有针对性地矫正错误提供依据。同时进行总结、讲评,及时矫正,促使学生思考,掌握前导知识,以促进以后的学习。

 

综上所述,工匠精神的培养,让高职生在获得技术能力的同时又获得与技术技能相关的精神力量,真正理解技术技能的实质。这既遵循了高职教育的发展规律,又满足了时代的要求。在高职教育中重拾失落已久的工匠精神,可以使我们更清醒地认识到高职教育的本质和意义,更清楚地认识到高职教育的方向和未来。

 

 

参考文献

 

[1]王晓峰.弘扬“工匠精神”谱写新时代的劳动者之歌[J].中国工人,2016(7):2-4.

 

[2]亚力克•福奇,陈劲.工匠精神当代劳模,2015(11):74-75.

 

[3]王朋.创新在教学中的作用[J].科技资讯,2010(36):181.

 

[4]李红昌.铁路效益发展规律与我国铁路产业发展[J].铁道经济研究,2012(3):10-14.

 

[5]莘海亮,张森,罗显鑫,等.基于新时期工匠精神的高职畜牧兽医专业技能大赛组织与实践[J].贵州畜牧兽医,2018(2):43-45.

 

[6]刘世锦.供给侧改革实现转型再平衡[J].党政干部参考,2016(1):21-23.

 

[7]肖群忠,刘永春.工匠精神及其当代价值[J].湖南社会科学,2015(6):6-10.

 

[8]胡芝.培养“工匠精神”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创新实践[J].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2018(3):109-112.

 

[9]刘卫红.中职教育校企合作的必要性及加强合作的措施[J].新西部月刊,2009(6):95-96.

 

[10]郑晓纯.古希腊“工匠精神”的当代价值[J].理论界,2018(1):76-82.

 

[11]李冬梅.试论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工匠精神[JL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8(3):39-42.

 

[12]卢翰琳.新时代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探究[C]//辽宁省高等教育学会2017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一等奖论文集,2017.

 

[13]王丽媛.高职教育中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J].职教论坛,2014(22):66-69.

 

[14]张子睿,许大德,吕岩,等.建设“新农村”背景下农林院校管理类选修课体系构建[J].北京农学院学报,2007(Sl);284-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