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基本理念研究(二)

  课程思政基本理念研究(二)

 

  构建高校课程思政机制实践探索

 

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目的性和意识性都很强的一项活动。教师通过课堂教学,实现“传道、授业、解惑”,学生通过课堂掌握知识,习得技能,发展智力,形成态度和相应的品质。“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政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程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如何使各门课程与思政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笔者认为,在课程建设的理念上,要从“育人”的本质出发,树立课程思政的核心理念,既注重知识传授过程中的价值引领,也凸显价值传播中凝结的知识底蕴,使课堂的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融通,不但实现“知识即道德”,而且实现从“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转化;在教学改革思路和具体环节方面,形成科学的制度设计和机制激励,打造高校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环境。

 

一、课程思政体制机制的内涵

 

马克思把人看成是哲学的出发点,并强调人之所以能够作为主体,必然存在“依靠自己而存在”的依据,因而感兴、感觉作为人的最真实的存在状态对人来说必然具有一种本体论的意义。[1]“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把自己的全面的本质据为己有”,并且“以全部感觉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2]


课程思政就是高校的所有课程都要发挥思想理论教育的作用,“机制”原指机器构造和动作原理,将机制引用到课程思政研究领域,用来表示影响课程思政因素之间相互联系、作用的关系及激励功能。根据赫维茨机制设计理论[3],课程思政体制机制是以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倡导者为“业主”,明确机制设计任务,确定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期望目标,维持高校人才培养系统均衡且满足期望目标的自然机制。课程思政体制机制不是重设教学机构、重新开设一门课,而是从课程思政价值生成规律出发提出的,课程思政的价值功能需要依托课程体系的全力构建,课程思政的整体目标应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课程思政的价值实现需要立足课程的多元价值性。[4]


高校课程思政的内在机理是中国传统文化理念的自然延续,是中国新时代国民教育的适时强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自然呈现。[5]影响课程思政价值聚焦的核心问题主要是单纯将高校思政工作看成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事和将思想政治教育看成辅导员、班主任和党团组织的事,从课程思政的价值本源出发,课程思政的价值聚焦,就是坚持目的性、规律性和必然性。[6]高校课程思政的育人机制构建路径:首先,要在构建全面思政体系中形成课程资源协同育人;其次,要充分挖掘课程体系德育元素,打造立体育人格局;最后,要引导教师自觉践行立德树人,创新课程思政方法。高校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在于学科化分类指导,课程设置的差序格局,授课对象的立体化安排。

 

二、高校课程思政机制理论依据

 

“所谓教育,不过是人对人的主体间心智交流活动(尤其是老一代对年轻一代),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并通过文化传递功能,将文化遗产交给年轻一代,使他们自由生成,并启迪其自由天性。”[7]显然,存在主义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个性的全面、自由与和谐发展,教育的核心在于思想启迪、道德养成、知识传授和文化传承。高校课堂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只有坚持课堂教育为主,才能创造育人的良好局面。

 

“人的感觉、情欲等不仅是狭义的人类学定义的”,主体教育理论认为,人是教育的出发点,价值是教育的最高价值。课程思政就是要高校教育按照社会需求,培养和完善学生的主体性。在这一过程中,既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要重视教师的作用。世界著名的教育学家赫尔巴德认为,“教学如果没有进行德育只是没有目的的手段,品德教育没有教学,就失去了手段和目的”。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保障。

 

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认为:“人的认知能力对行动结果的预期直接影响人的行为表现,在强化过程中告诉个体行为后果会带来的奖惩,以判断其行为反应。”[8]“知识即道德”,高校课程思政的直接作用者在教学过程中,既要通过各种教育措施实现有效的知识传授,更要通过典型案例的剖析,培养学生挑战环境的自信和力量,主宰时代创新性和自主性,“润物细无声”实现价值引领。

 

高校课程思政的评价是高校教学活动的表征之一,其实质是促进高校教学活动日趋完善,是高校教学行为自觉性与反忠性的体现。基于多元智能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和后现代主义理论,高校课程思政评价应注重学生学习的全貌和学生的多元潜能,突出学生学习过程中价值观的形成和学习能力的形成。

 

三、高校课程思政机制设计

 

高校课程思政机制是系统工程,依据机制设计理论,应用前文提出的理论,设计高校课程思政机制系统,如图所示。

 

图1-1高校“课程思政”机制系统示意图.png

图1-1高校“课程思政”机制系统示意图

 

高校课程思政的育人目标,既不能仅仅依靠某一门课程实现,需要整合人才培养全部课程系统的合力,也不能仅仅依靠部分教师就可以实现,需要借助学校全体教师的参与,更不是在学生学习的某一过程就能实现,而是渗透在学生成长的全过程。为使这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有序而高效地运转,必须形成强有力的组织管理能力。

 

教育部《高等学校思政理论课教学标准》(教社科〔2011〕1号、教社科〔2015〕3号)均明确提出,高等学校思政理论课组织管理的二级指标有领导体制、工作机制、机构设置、专项经费。其中领导体制明确提出学院党委直接领导,协调校行政负责实施,分管领导具体实施,并成立相应领导机构。根据我国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依据教育部《高等学校思政理论课教学标准》要求,我国高校课程思政应实行学校党委、行政领导负责制,领导机构为学校思政理论课领导小组或学校教学委员会。各学校宣传、人事、教务、教育研究机构和科研机构各负其责,相互配合,落实课程思政推进过程中的教育教学、队伍建设、科研立项、成果孵化、经费保障等激励和保障措施。

 

教学管理是学校行政部门和教学管理部门,以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等手段,对学校教学过程中的各要素加以统筹,使之有序运行的行为。教育部《高等学校思政理论课教学标准》明确将管理制度、课程设置、教材使用、课堂管理、实践教学、教学方法改革和教学成果纳入高校思政理论课建设标准教学管理二级指标。依据这一标准,课程思政的教学管理应涵盖课程思政推进的各项教学管理制度、教材的选用、课程标准制定中思政元素的融入,“润物细无声”地实现价值引领的教学方法改革和课程思政成果孵化与推广。

 

教育部《高等学校思政理论课教学标准》将教师的政治方向、师德师风、教师选配、培养培训、职务评聘、经济待遇、表彰评优纳入师资队伍的二级指标。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全过程,教师是决定性要素。[9]高校教师直接实施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高校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言谈举止对学生思想素质的培育起到潜移默化的示范作用。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新时代,把教师队伍的建设,从思想和行动上统一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上来,是建设德才兼备的高水平队伍,破解课程思政初级阶段和学科德育体系尚未完全建立现状,实现全课程与思政课同向而行的关键。[10]


课程思政成效评估是学校运用信息、行政手段宏观管理和目标管理的有效途径,对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1〕4号)第十二条提出:高等学校要根据新世纪人才培养的要求,不断深化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优化教学过程控制;建立用人单位、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教学质量内部评估与认证机制。高等学校的教学管理具有垂直性和指令性的行政组织特点,常规的教学目标的实现,可以由学校教学组织领导机构确定目标,教务处安排学期教学任务时下达,期中教学检查、期末教学检查,基本能够保证人才培养质量。为提高质量监控的有效性,各学校都建立了督导监控机制,通过人才培养质量的过程性监控,完善了监督机制。但课程思政不是一门课程,教师进行价值观引领,单纯依靠行政组织命令,教学督导的过程性监控,远远不能满足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的需求和课程思政有效性评价的需求。为此,需要在学校行政组织领导和督导体制之外,建立更加完善的推进、激励和评价机制。通过“五突出”形成“三全育人”的课程思政良好局面:第一,学校每年制定的行动计划,要突出课程思政质量提升工程,使教师能够深切感受到学校的引领作用;第二,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突出价值引领;第三,教学质量监控突出课程思政评价要素;第四,教师职称评聘、评先评优突出课程思政成果要素;第五,单列课程思政科研项目,突出课程思政成果导向。

 

四、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课程思政机制实证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具有近六十年职业教育办学历史的全日制高等职业院校。学校始终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立足温州,面向浙江,辐射全国,持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创新创业素养、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学校在浙江省毕业生职业发展和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状况调查中,3次名列全省47所高职高专院校第一,1次第二。学校是“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教育部等六部委),是教育部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浙江省优质高职院校。

 

(一)建设完善的课程思政生态系统

 

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召开之后,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便启动《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体系建设行动方案》,全面推进课程思政。作为行动方案步骤之一,启动成立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工作,并于2017年5月挂牌,成为省内高职院校第二所马克思主义学院。同时,提高思政教育质量也被列入2018年六大行动计划之首项。在课程思政推进过程中,学院坚持党委主体责任制,以“思政理论课领导小组”为推进工作的领导机构,院党委书记担任组长,并设立了由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务处、高职所、督导处、学生处、科研处、人事处和二级院系行政负责人组成的专门办公室推进课程思政落实工作。”专业-课程”课程思政平行推进模式,构建了课程思政机制建设新的理论模型,如图1-2所示。


图1-2课程思政“专业-课程”推进机制理论模型图.png

 

图1-2课程思政“专业-课程”推进机制理论模型图

 

以课程思政为载体,探索思政要素融入人才培养的价值维度与有效路径,就是把价值观培育和塑造,通过“基因式”融入所有课程,让思政教育贯穿学校教育全过程,将教书育人的内涵落实在课堂主渠道,让所有课堂都上出“思政味道”,与思政理论课同向同行,让立德树人“润物无声”。[11]2017年,学院启动了专业诊断工作,将人才培养方案价值元素挖掘作为重要诊断指标;2018年,启动了课程标准制定工作,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课程建设,作为制定考核标准元素的重要指标;2018年5月,学院举办了课程思政推进教学改革教学论坛;2018年6月,学院启动课程思政科研专题项目立项工作,经过学术委员会评选,有10个项目获得院级科研项目立项。

 

学院党委书记、院长通过专题工作会议,研究部署课程思政推进工作,亲自走上讲台为学生上课,极大地提升了课程思政的效力,为学牛成长发展提供了新的视野。工贸学院完善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部门协同配合、主渠道为主落实”的课程思政生态系统基本形成。

 

(二)课程思政教学管理聚焦课堂教学主渠道

 

课程思政的实施主阵地是课堂。用好课堂主渠道,做到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学院针对思政理论课、专业教育课和通识类教育三类课程的不同属性,以课程标准制定为抓手,在厘定课程功能定位的前提下,精准化地进行教学内容价值引领元素的挖掘,工匠精神教学案例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的剖解。

 

学院在“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年”建设成果基础上,将2018年定位为内涵建设年,明确将课程思政实效纳入教师教学质量业绩考核。为挖掘典型、发现问题,学院和分院二级督导听课510课时,覆盖学期期申所有课程,之后对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整改措施。长期实践形成的质量监控与持续改进“SOEI”循环法,为课程思政工程建设提供了保障,如图1-3所示。


图1-3课程思政质量监控与持续改进的“SOEI”循环法示意图.png


图1-3课程思政质量监控与持续改进的“SOEI”循环法示意图

 

近年来,学院相继开设了根植浙江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既深刻解读习近平新时代重要思想,又紧扣时代发展,激发学生强烈求知欲和报效祖国的“富强中国”等系列课程。

 

在教学方法上主张案例驱动,通过集体备课精选案例,增强案例选择的影响力;通过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增强案例教学的渲染力;通过教师引人入胜的讲解,润物细无声地实现教育目标。学院专业课、通识课融入思政教育的实践证明:以专业技能培养为载体融入价值引领,本身就是充满说服力和感染力的第二思政课堂。

 

(三)成果共享,全面提升教师队伍课程思政的行动力

 

能否提升课程思政效果取决于教师的育人意识和育人能力。[9]为提高全体教师课程思政教育水平,学院由高职研究所、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指导全体教师进行课程价值元素的挖掘。同时,通过全院课程思政公开课,引导全体教师实现共同教育目标的行动。

 

所有课程都蕴含丰富的育人资源,每位教师都有责任挖掘每一节课的思政教育资源。为提高教师课程思政教育水平,教学论坛成为课程思政成果共享的平台。教学论坛上从专业系统实施思政教育到课程思政长效机制构建,既有实践的探索,也有理论的创新;既有专业课课程思政价值元素的挖掘,也有通识与思政理论课同向同行理论探索与实践;既有专业教师在课程思政中的作用发挥,也有思政理论教师在课程思政中的担当。课程思政生态环境奠定了工贸学院育人成效的格局。学院在全省专业水平评估中连续多年名列全省高职高专院校前茅,教学业绩考核连续多年位居省A类方阵。同时,学院还被评为全国创新创业高校50强,荣登由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委托,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和麦可思研究院共同编制的2018年“国际影响力50强”“服务贡献50强”双榜单。[13]


通过顶层设计与机制引领,从专业到课程、从理论教学到实践教学、从专业课到公共基础课、从第一课堂到学生第二课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全面渗透,马克思主义贯穿在教学科研全过程,学院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大思政格局已然形成。

 

参考文献

 

[1]邹诗鹏.马克思哲学与人学的内在关联——兼论马克思人学思想的现时代价值[J]社会科学辑刊,2001(2):11-17.

 

[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78.

 

[3]MYZRSON R B.Mechanism Design by an Informed Principal[J].Econometrica,1983,51(6):1767-1797.

 

[4]石丽艳.关于构建高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10):41-43.

 

[5]王海威,王伯承.论高校课程思政的核心要义与实践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14):32-34.

 

[6]邱伟光.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生成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7(7):10-14.

 

[7]卡尔•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

 

[8]余进军.探析高校全员育人保障机制[J].前沿,2013(16):197-198.

 

[9]邵广,铁振.课程思政与高校教师队伍建设[J],航海教育研究,2018(2).

 

[10]刘川生.建设一支德才兼备的高水平教师队伍[J].中国大学教学,2015(3).

 

[11]焦苇,陈之腾,李立基.上海高校积极试点探索“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J].上海教育,2017(19):8-9.

 

[12]我院喜获全国高职院校国际影响力上服务贡献双50强![EB/OL].(2018-07-18)[2019-07-06http://www.zjitc.net/info/1017/4502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