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文件 更多
聚焦龙江特色大思政课建设—主流媒体看龙江思政教育实践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全国学校思想政治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为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提供了根本遵循。五年来,我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力推动新时代学校思政课建设创新创优,取得积极成效,谱写了教育强国、教育强省建设的生动实践。中央及省级主流媒体聚焦龙江思政课实践,深度报道我省思政教育的创新举措、实践实效。一起来看《中国教育报》《半月谈》《黑龙江日报》等媒体报道。双鸭山研学生在哈尔滨工程大学上科普课。东北石油大学思政课堂。哈师大师生走进延安梁家河上思政课。思政课堂上师生交流。国势之强由于人,人材之成出于学。思政教育肩负着培根铸魂的重要作用。新时代,我们需要怎样的思政教育,该如何扣好青少年人生的“第一粒扣子”?2020年,我省与北京、上海一同被教育部确定为先行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试点,5年来,我省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引导思政教师将“冒热气”的思政课讲得“接地气”,打造有高度、有深度、有温度的思政课堂,逐步构建起具有龙江特色的“大思政”育人新格局。探索思政课教育新模式大庆精神始终伴随着大庆油田的开发建设而不断丰富完善。如何把大庆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程体系?新学期伊始,东北石油大学思政教师徐晓宇聚焦“原油突破25亿吨”这一话题,在课堂上为学生讲述大庆油田靠矛盾论、实践论“两论”起家的故事。徐晓宇说:“在那个自然、物质条件都极其艰苦的年代,广大石油人通过认真学习领悟‘两论’蕴含的思想,认清了‘这困难、那困难,国家没有油才是最大困难’的主要矛盾,激励了石油人不畏艰难困苦、坚定为祖国献石油的决心与信心……”“融入要讲究方式方法,结合课程内容、特点及不同年级学生情况,通过具有感染力、说服力的方式,将凸显新时代价值与内涵的大庆精神融入思政课堂。”东北石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王鹤岩说。在该校思政课上,学生们根据主题自行分组并作专题汇报,通过学生互评、教师打分的方式确定研讨成绩分,并汇入课程总成绩。“经过充分研讨,学生对理论知识点掌握得更深刻全面,也对大庆精神有了更多了解,教学、育人的效果很好。”徐晓宇说。多年来,该校将大庆精神融入“三位一体”思政课程体系,打造互动融通、有政治高度、理论深度、实践宽度、情感温度、历史跨度的思政课模式。在东北石油大学校园,师生们对铁人王进喜的战友孙宝范、“人民楷模”“第二代铁人”王启民作的报告记忆犹新。2019年,该校8名思政课名师主讲的“大庆精神及其时代价值”线上课,在“智慧树”网络教育平台全网上线,在直播见面课中,孙宝范、王启民倾情讲述铁人王进喜“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勇跳泥浆池的故事和“把井打到国外去”的故事……“我们年轻人喜欢追星,而像三代铁人这样,为祖国无私奉献、对事业无怨无悔的人,是我们心中最闪亮的星。”大庆精神学生宣讲团第三任团长张新说。如今,带着浓厚“油味”、闪耀着大庆精神光芒的线上课程已成为东北石油大学最具特色的思政课和省级一流课程,被76所高校近5万名学生选修。“学校将深入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持续凸显大庆精神特色,为培养具有‘五心四力’大庆精神特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而不懈奋斗。”东北石油大学党委书记付晓飞说。立足龙江倾心铸魂近年来,作为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高校思政课“手拉手”集体备课中心、黑龙江省师德先进集体,哈尔滨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充分发挥专业特色优势,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机融合,在持续推动思政课程守正创新、抓好课程建设“主战场”的基础上,以科学研究支撑教学、以理论宣讲助力教学、以热点融合精细教学、以社会实践辅助教学,全力打造“大思政课”新格局。自1984年张志君教授带领学生驻厂进行社会调查和理论宣讲至今,40年来,哈师大青年学生社会实践足迹遍布井冈山、延安、遵义、西柏坡、牡丹江等地,他们充分发挥自身理论优势,用最深的情怀和最饱满的情感将党的声音传得更开、更广、更深。走进张志君教授的书房,98岁的张志君教授正端坐在书桌前学习新理论新政策。“作为一名优秀的思政教师要教好两本书,一本是有字的书,一本是无字的书。”张志君教授说,带领学生们走向社会,在社会实践中锤炼自身品质,学会吃苦,学会观察,学会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就是在读好社会这本无字书。现在的青年人更要深入社会,拜群众为师,才能学到真知。“创新思政课程,我们关注‘人’、把握‘政’、引领‘思’、创新‘课’、拓展‘域’,形成了特色鲜明、效果显著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五维’育人模式,引领全省思政课教学。”哈尔滨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段虹自豪地向记者晒出了近年来学院取得的喜人成绩。2019年,哈师大马院思政课经验材料提交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在全国率先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专题”课程,该课程于2020年入选教育部“一省一策思政课”集体行动任务清单,并在实践中推进精品课建设,实现思政课由“面对面”向“键对键”转变。2021年,哈师大马院打造“历史画卷里的思政课”,以史燃情、以情化理、以理铭志、以志笃行,课程效果受到社会广泛关注。2021年,学院获批教育部“全国高校思政课‘手拉手’集体备课中心”,成为我省唯一入选的国家级思政课集体备课中心。当“五育”遇上“五维”,哈尔滨师范大学用铸魂育人的坚定信仰和匠心育人的朴素理念,让思政教育焕发出五光十色的光彩。建设“一体化”育人体系“中小学生朝气蓬勃,喜欢追求新鲜事物,要讲好思政课,更应该讲求方法。”春季开学前,哈尔滨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开展的“同题异构”一体化课程建设研讨会上,副院长潘强一席话引来同行共鸣。哈尔滨工程大学组织大中小学思政教师“手拉手”备课、磨课,将不同学段的思政内容有机衔接,让“热气腾腾”的思政课直抵人心。今冬,来自双鸭山的40名研学生在哈尔滨工程大学进行了为期5天的研学之旅。在哈军工纪念馆,同学们在志愿者李紫萌的引导下,了解哈军工历史,聆听一个个红色故事,在哈工程大学工程训练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工程文化展厅,同学们参加了一堂工程科普研学课。“这群孩子中有很多是留守儿童,第一次有机会操作格斗机器人,他们兴奋地鼓掌叫好。”哈工程大学工训中心教师周莹说,学校每年大一新生的通识教育必修课《工程伦理与工程认识》首次实践研学就会安排在这里,目的是让学生们体会“大国工匠”精神,树立科技报国的志向,也希望来研学的孩子们能够走进神奇的科学世界,走进工程文化,树立工程强国的梦想。“大中小学一体化育人方式的核心是‘一体化’,这就要求不同学段的思政教师能系统地解决当前所面临的问题。”省教育厅副厅长、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雒文虎说:“针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化’不起来、思政课与其他课程、学科育人‘统’不起来、方法手段‘活’不起来等问题,我们充分发挥黑龙江红色育人资源,打造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创新性、研究型、特色化体系,努力为黑龙江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提供实践教学工作范本,为全国大中小学提供龙江经验。”哈尔滨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王景云介绍,近年来,学校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本硕博齐备的学科体系优势,与哈尔滨市教育部门、哈尔滨市第十七中学、省实验中学等单位开展了“手拉手”活动,与省内中小学围绕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协同探索,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反响,为牵头黑龙江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建设打下了扎实基础。我省系统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围绕解决思政课“化”不起来、“统”不起来、“活”不起来等问题,深入大中小学校开展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情况调研,探寻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内涵式发展实施路径。省教育厅加强顶层协同和资源统筹力度,努力建成一批创新性研究型平台、培育一批高水平师资团队、打造一批特色载体和品牌活动、形成一套常态化长效化工作机制,同时,巩固和拓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全国试点省工作成果,持续推进我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推进师资队伍一体化。发挥高校辐射作用,建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团队63个,构建国家、省、校三级思政课教师培训体系,举办新入职思政课教师培训、分课程专项培训,开展“龙江行”暑期社会实践研修,着力打造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思政课教师队伍。推进教育教学一体化。探索建立依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手拉手”集体备课;依托网络教育宣传平台,形成大中小学“同上一堂课”跨学段教学联动机制;发挥高校人才和科研优势,组建哈尔滨工业大学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研究中心、东北石油大学大庆精神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研究中心等14个研究中心。推进课程体系一体化。在使用国家统编教材基础上,研制符合学生实际、体现我省特点的优秀教案、课件和案例,推动实现大中小学各学段思政课教学衔接贯通。编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六库”,打造黑龙江省高校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百节网络课。深入挖掘高校各门专业课程和中小学语文、历史、地理、体育、艺术等课程所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形成思政课程与各门课程同向同行、协同生效的良好局面。为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有序落实,省教育厅坚持统筹兼顾,指导各学校循序渐进、有效衔接。东北林业大学与泰来县打造“11135”模式,即设立一个教研基地、创建一个资源库、打造一个实践教学基地、确定三所思政课联建中小学校、建立五类思政课联建活动;哈尔滨商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与哈尔滨市松北区教育发展中心联合举办一体化课程研学活动,全面增强思政课育人效果,拓展哈尔滨新区中小学思政老师研学空间;牡丹江市发挥红色资源优势深化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编辑出版《红色牡丹江》文化教育读本10册,发挥学校、家庭、社会大课堂资源优势,开展“四百四讲”思政宣讲,覆盖全市233所学校,今年累计宣讲412场,凝聚起强大育人合力。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一曼街241号,东北烈士纪念馆庄严矗立。3月14日下午,黑龙江省近30名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来到这里,重温东北抗联精神,参加由东北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发起组织的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同备一节思政课”活动。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非常必要,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我们发起举办‘同备一节思政课’活动,就是要促进不同阶段教学资源的交流共享,努力推动思政课从‘小课堂’向‘大课堂’的转变。”东北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于冰说,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从小学到大学,在这场育人接力跑中,思政课教师要共同努力汇聚起教学合力。本次活动,思政课教师们首先共同参观了东北烈士纪念馆,黑土英烈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令大家又一次受到了思想洗礼。哈尔滨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李淑娟教授为教师们带来了一场精彩的主题讲座,“如何讲好龙江故事,是黑龙江省思政课教学中十分重要的切入点。”李淑娟说。集体备课过程中,参会教师针对不同学段如何更好讲授思政课、引导学生更好学习思政课展开发言和讨论。3名来自不同学段的思政课教师结合各自的教育教学实际,就爱国主义这一话题分享了心得。哈尔滨新区前进小学校韩雪老师在思政课上播放国庆阅兵的视频,空中梯队的威武雄壮、游行队伍的激情飞扬燃起小学生的强国梦;“你是中国人吗?你爱中国吗?你希望中国好吗?”哈尔滨市第三十九中学校董上铭老师借用著名教育家张伯苓的“爱国三问”振奋初中生的爱国志向;齐齐哈尔市泰来县第三中学教师姜红带领高中生参观东北抗联博物馆,启发学生正确认识东北抗联精神在新时代被赋予的更深层次意义;到了大学课堂,东北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李铁英教授引导青年学子深化对新时代“中国精神”的理解,对民族精神、国家精神和社会主义精神全面把握,培养理性爱国情。“跨学段集体备课作为实现大中小学思政课有效衔接的重要一环,可以整合各个学段的教学资源,通过‘合作’形成‘合力’,使不同学段相互配合、衔接贯通、同向发力,助力打造‘大思政”育人格局。”姜红说。参与活动的教师们一致表示,希望在未来的思政课教学当中,大中小学能够一如既往地加强交流合作,集中集体智慧,努力打造出富有龙江特色的思政“金课”,争创国内领先的思政课品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黑龙江牡丹江弘扬东北抗联精神,推动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跑好思政育人“接力赛”抗美援朝志愿军老战士走进牡丹江市江南实验学校讲红色故事。资料图片东北抗日联军11个军有9个军在这里进行过抗日斗争,“八女投江”的英雄事迹在这里传颂,这里是黑龙江省牡丹江市。这里丰富的红色资源,不仅向人们诉说着光荣厚重的过去,也在潜移默化中滋养着学生的精神世界。“近几年,我们将东北抗联精神等红色资源有机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把红色历史文化资源作为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重要依托,着力强化不同学段之间的衔接,引导各学段不‘错位’、不‘越位’,走出了一条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大思政’建设之路,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牡丹江市委副书记、市委教育工委书记贺业方说。一体化设计将东北抗联精神融入“大思政课”建设“红色历史值得铭记,红色基因正在我们身上传承。”在牡丹江市江南实验学校红色牡丹江主题教育馆,该校六(11)班学生李在溪声情并茂的讲解,打动了前来参观的学生。“1938年,为了掩护大部队,东北抗联第五军一师妇女团8位女战士放弃渡江,向敌人发动进攻……”在红色牡丹江主题教育馆,记者看到了东北抗联“八女投江”的英雄事迹介绍。江南实验学校党总支书记郭淑华介绍,红色牡丹江主题教育馆不仅面向本校学生,全市学生都可以预约参观。截至目前,全市大中小学师生累计5.3万余人前来参观。这是牡丹江市将东北抗联精神融入“大思政课”建设的一个缩影。在牡丹江市井冈山小学,低年级“听”抗联故事,中年级“讲”抗联故事,高年级“演”抗联故事,不同阶段的学习提升,让全校学生都能够记住东北抗联英雄人物的名字,每人都能讲一段东北抗联故事。每学期,井冈山小学都会组织学生到牡丹江师范学院中国抗联研究中心参观。孩子们通过鲜活的图片和生动的讲解,了解东北抗联英雄及英雄事迹,在现场体验中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井冈山小学校长李姝媛告诉记者,学校与牡丹江师范学院中国抗联研究中心签署共建协议,通过资源共享实现场地资源一体化。牡丹江市教育局局长王丽艳告诉记者,牡丹江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立足红色文化资源优势,将东北抗联精神等红色资源融入“大思政课”建设,并从挖掘东北抗联精神教育资源、拓展社会实践、落实专项经费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我们根据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学校的特点,分别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标准,将考核评价结果运用到教师专业成长、职称晋升、职务提拔等方面。”王丽艳说,“我们还把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情况,纳入对各县市区、各学校思政课建设和教学质量督导评估,推动思政教育可持续发展。”“我们结合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水平、兴趣喜好,创造形式多样的网络红色育人空间,鼓励学生参加东北抗联精神宣讲、参观东北抗联博物馆、‘重走东北抗联路’等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牡丹江市教育局副局长田开忠说。一体化统筹编写系列红色文化教育读本“东北抗联英雄李范五在我上过的小学任教过,他以教员身份做掩护成立了反帝大同盟,组建了党团组织……”“安顺福是被服厂厂长,她是8位女战士之一。她13岁就跟随父兄参加抗日救国运动……”这是穆棱市第五中学思政课教师王文婷执教的“铭记抗战历史,感悟革命精神”课上学生们的精彩发言。从课内到课外,从对东北抗联精神的粗浅认识到对东北抗联历史的清晰掌握,很多学生早已在《红色牡丹江》教育读本中感受到了属于这片红色沃土和东北抗联精神的深厚力量。为更好地传承红色基因,丰富思政课课程资源,培养学生的爱党爱国情感,在上好国家规定的思政课的同时,牡丹江组织教研人员、思政课和历史课一线教师、党史研究方面的专家编辑出版了《红色牡丹江》。这一有着牡丹江地方特色的红色文化教育读本,分学前、小学一至六年级、初一、初二、高中、成人共11册,结合育人目标,针对不同学段学生接受知识的特点,在内容上进行了精心设计。低学段传好“接力棒”,高学段才能更好地继续“接力跑”。牡丹江研究制定了《红色文化教育大中小幼一体化课程标准化建设实施意见》,从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各方面进行规划设计,从课程体系、体验教学、实践活动等各环节制定教学大纲。牡丹江将《红色牡丹江》融入思政课、纳入团队课,开展“红色人物我介绍”“红色故事我宣讲”“红色精神我畅读”“红色文化我实践”系列展示。每天课前3分钟讲微党课,由任课教师结合教学内容讲述“历史上的今天”,引导学生阐释红色文化内涵,介绍学习红色文化的心得体会。同时,牡丹江还组建百名领导干部、百名思政课教师、百名“五老”群众、百名青少年开展红色思政宣讲。在让学生学好国家统编教材的同时,穆棱市也充分发挥穆棱红色资源优势,深入挖掘革命老区红色文化,编写《红色穆棱》文化教育读本。“我们出台了《穆棱市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施方案》,制定符合国家标准和具有穆棱市地方特色的中小学思政课教育目标和内容整体规划,统筹设计中小学思政课教育目标和内容,保证中小学思政课教育目标及内容的连贯性和有效性。课程教育目标学段衔接上,小学‘启蒙道德情感’与初中‘打牢思想基础’相衔接,初中‘打牢思想基础’与高中‘提升学生政治素养’相衔接。”穆棱市教体局局长穆琳说。“大中小学各学段统筹思政课程资源建设过程中,既要做好衔接,又要避免机械重复。”牡丹江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林琳表示,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结构、认知特点、生活实际,要基于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设计不同的红色文化呈现方式,实现由浅入深一体化设计、一体化育人。一体化研训引导各学段不“错位”不“越位”“小学的课,表演痕迹和设计感太重。”“高中的课,教师语言随意性太强,学生齐读部分不符合高中生的学情要求,最好改掉。”前不久,在一次听课研讨活动中,牡丹江市教育教学研究院思政教研员庄汝刚、邢玉芬和张聪互相交流。本次活动上,中小学教师以“东北抗联精神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建设”为主题进行教学展示。小学课程为“致敬八女英烈,传承红色精神”,初中课程为“铭记抗战历史,感悟革命精神”,高中课程为“传承抗联精神,绽放青春之光”。集体议课后,大家针对发现的问题展开了讨论,各学段教研员和上课教师面对面研课,并拿出了整改建议。“过早向小学生揭示东北抗联精神内涵,他们是难以理解的。教学内容的相互交叉重复是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一个痛点,在没有开展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以前,我们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各学段处于‘单打独斗’的教学状态,教师常常对教学的内容、程度把握不准。”参与教学展示的教师们有感而发。“通过和其他学段的几次联合备课教研,各学段之间增加了彼此的相互了解,各学段之间的教学能够更加紧密衔接,逐层递进,达到螺旋上升。即便是重复的内容,也能讲出不同的梯度。”牡丹江市教育教学研究院副院长丛文说。为了引导各学段的思政课教学不“错位”、不“越位”,牡丹江建立了一体化的备课机制、科研机制和教师培养机制。丛文介绍,牡丹江市教育教学研究院统筹大中小学不同学段教研员、教师形成一体化教研组,定期开展集体备课、互相听课、共同磨课活动。在多次集体备课与跨学段听课的过程中,授课教师对于一体化的概念有了越来越深的体会,从最初只考虑本学段如何落实课程标准,到逐渐厘清上下之间如何贯通,而不是越位和缺位。目前,各类集体备课、示范课等活动已累计辐射全市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超过2万人次。牡丹江还组织不同学段的教研员和教师开展“牡丹江红色资源转换成教育教学资源的研究”“构建四三二大思政育人格局的研究”,让不同学段的教师在理论与实践的碰撞中领悟如何实现育人目标。在组建跨学段思政课教师研修团队、组织中小学3个学段的思政课教师同台竞技展示的同时,牡丹江已连续4年组织开展全市大中小学思政课慕课大赛,获奖443部作品已全部收录到红色思政慕课资源库。田开忠主持了黑龙江省重点课题《新时代牡丹江市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课程建设研究》,地区各学段思政学科教研员、一线思政课骨干教师参加,在研究中提升思政课一体化育人质量。始建于1920年的哈尔滨工业大学是一所立足航天、服务国防、长于工程的高校。近年来,学校思政教育瞄准强认知、促实践、重预防三个着力点,探索出“政治引领、典型引路、品牌带动、校训育人”的系统打法,并不断赋予新时代内涵,推动思政教育入耳入脑入心。强认知,筑牢红色基因今年暑期,由学校院士、名师、辅导员和本硕博学生组成的26支思政实践重点项目团,分赴北京、威海、雄安新区、酒泉等地,围绕航空航天、复合材料等方向实地考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60余名学生现场观摩“龙江三号”卫星发射任务,深切感受到我国载人航天事业发展的艰辛与荣光。哈尔滨工业大学党委书记熊四皓说,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如何帮助学生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万象中拨开云雾、破除迷思,引导更多学生主动将自身发展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结合、把服务国家需要作为人生第一选择,是当前高校思政教育必须破解的难题。“我们充分利用学校‘八百壮士’、刘永坦院士先进事迹报告团、红色见学点、博物馆、航天馆、哈工大中心等红色资源,创新讲法、丰富内容,一方面提升课堂抬头率、互动率,另一方面增加学生参与感、成就感。”哈尔滨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马云香说。促实践,深入基层锤炼今年夏季,黑龙江多地遭遇罕见洪涝灾害。哈尔滨工业大学组织近百名志愿师生赴灾情严重的尚志市一面坡镇开展调查实践。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冷红说,师生深入5个村庄,收集汇总房屋建筑、道路交通、市政设施等损毁情况,参与灾后恢复重建规划。哈尔滨工业大学师生志愿服务队调研洪水受灾情况“当代青年往往阅历不多,我们努力提升思政教育的实践性,引导学生走出校园、走进工厂、走向社会,让他们真切体会国家发展值得青年学生为之奋斗。”中国科学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韩杰才说。哈尔滨工业大学党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岳会敏说,为提升思政教育的深度与广度,哈尔滨工业大学还组织院士同思政课教师集体备课,让“大师高手”与“讲课能手”优势互补、思维碰撞,形成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良性循环。“这个研究方向是怎么找到的”“为什么愿意扎根偏僻的航天城”“是什么支撑您坐科研冷板凳”……在与院士面对面答疑解惑中,青年学生对科研报国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对职业发展有了更清晰的规划。重预防,做好学生工作“做好学生工作,才能做好思想工作。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将学生关心的切身利益问题、存在风险隐患的苗头性问题化解在萌芽阶段,是防止学生出现重大思想波动的重要前提。”熊四皓说。从楼宇暖廊、风雨操场到本科生高质量4人间,从“公寓洗浴不出楼”到“空调安装全覆盖”……近两年来,学校直面学生意见,不断完善校园服务建设,提高校园生活体验,全力满足学生合理诉求,减少消极负面情绪产生。哈尔滨工业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陈蕊说:“在引领学生瞄准国家需要成长的同时,学校还着力打通教师思政与学生思政,通过带领思政课教师、专业教师、辅导员、学生共同参与国情研修,让师生深刻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明确‘道路怎么选’‘人生路如何走’。”2023软科中国大学生满意度调查结果中,哈尔滨工业大学有69.7%的学生对“高校学生意见重视情况”表示满意,位居全国第一。与2019年相比,2023届毕业生就业落实率达98.49%,国防领域就业增长84.04%,航天领域就业增长104.28%,越来越多哈工大学子选择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又是一年毕业季,身着学位服的东北石油大学(以下简称“东油”)毕业生纷纷在校园内开启了留念打卡之旅:在面带微笑、身姿挺拔的铁人王进喜雕像前,在手握书卷、目光坚定的中国钻井学科奠基人周世尧教授塑像前,在独具石油特色的抽油机、钻井架前……学子们一次次按下快门,将陪伴他们成长成才的红色地标及深蕴其中的大庆精神,永久收入镜头,珍藏心间。作为始终坚持在油田上办学的高校,东北石油大学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将宝贵的大庆精神转化为育人资源,形成了用大庆精神办学育人的鲜明特色,学校曾在全国高校党建会上作大庆精神育人经验交流发言。多年来,学校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大庆精神这一红色基因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创建了“课堂主导—日常养成—文化感染—实践延伸—就业导向”的“五位一体”大庆精神育人模式,引导学生牢固树立爱国心、创业心、责任心、敬业心、奋斗心,不断提升学习力、实践力、协作力、创新力,努力在贡献能源、服务社会中实现自我,在祖国需要的地方绽放青春之花。大庆精神点亮课堂“有人曾问我,为什么选择石油这个行业?”83岁的“人民楷模”“新时期铁人”王启民第三次来到东油,在“大庆精神及其时代价值”直播课上向青年学子讲述他突破禁区为祖国献石油的动人故事,现场掌声雷动,这不仅是对老一辈石油人的钦佩,更是对大庆精神的深度认同。多年来,学校坚持大庆精神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实现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共进、同频共振。在思政课程建设中,学校先后开设了“大庆油田开发建设史”“大庆精神创新与发展”“大庆精神及其时代价值”等特色课程,建设了思政课的大庆精神专题和大庆精神教学案例库,专门创设32学时大庆精神实践课。东油学子不仅能在课堂上了解大庆和石油开发的历史,聆听一代代东油人弘扬大庆精神建校办学、奋力解决科学难题的故事,领悟大庆精神的内涵及价值,还能在铁人王进喜纪念馆、大庆油田历史陈列馆、1205钻井队、松基三井等红色基地身临其境地接受大庆精神洗礼。学校在思政课程建设中着力建好三支教师队伍,即以专职教师为主体,大庆精神研究专家、油田管理和技术骨干为补充,“人民楷模”王启民、“大庆新铁人”李新民、铁人战友孙宝范等标杆模范纷纷走进课堂,活化强化大庆精神的育人作用。2021年,东油“传播学”课程获评全国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授课教师和团队获评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教学团队。这门不断打造“红色文化融入、反思共鸣推动、理论实践并举”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的专业课,成为学校以大庆精神为核心加强课程思政“六个一”建设生动实践的代表。学生纷纷表示:“在东油的课堂上,我们学到了很多不一样的东西。老师们不仅是大庆精神的传播者,更是践行大庆精神的示范者。从他们身上,我们领略到了躬耕黑土、加油中国的深厚情怀,体会到了艰苦创业、严谨治学的优良校训,感悟到了强国复兴有我、东油振兴有我的强烈担当,更坚定了立足岗位、奉献自我的价值追求。”大庆精神融入日常“刚一入学,班里就组织参观了大庆精神育人展馆。通过参观,我不仅深入了解了大庆精神的内涵,还被东油人弘扬大庆精神兴教荒原、科教报国的勇毅所打动。”东油人文科学学院本科生张丽雯说。每年迎新季,从祖国四面八方来到东油的新生都要先上一堂大庆精神教育课,以此开启东油求学“红色之旅”。“看听讲、学摆查、忆比树”,学校传承这一优良传统,创新开展东油家园筑梦行动、大庆精神敦品行动、东油学子远航行动,引导学生将大庆精神融入日常学习生活、融入信念与行动。入学初,学校组织新生观看《创业》《丰碑》《地质师》等表现大庆精神的优秀影视作品,参观铁人王进喜纪念馆、1205钻井队等红色教育基地,阅读《铁人传》《新时期铁人王启民》等图书;组织大庆精神宣讲团宣讲、铁人事迹报告会、优秀校友成长经验分享,讲中国人的志气、石油人的骨气、东油人的底气。在学业上,组织学生学“三代铁人”敢闯会创、学优秀校友一专多能、学身边榜样创先争优;摆能源安全新责任、摆能源业态新挑战、摆能源技术新发展;查与铁人差距有多大、查学风正不正、查专业思想牢不牢,引导学生求真学问、练真本领。毕业前,开展毕业生座谈会等活动,引导学生忆大学历程、忆母校对自己的培养、忆大庆精神的影响;坚持对标国家要求、对标大庆精神新时代内涵,组织学生比严谨求实态度、比艰苦奋斗作风、比无私奉献精神;选树典型,强化激励,引导学生树情系家国、贡献能源的爱国心,树扎根基层、勇挑重担的敬业心,树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奋斗心。在学校2022届毕业典礼上,博士生代表刘琳感慨地说:“大庆精神早已融入我的血脉,这份强大的精神力量让我明确了科研报国的决心,更坚定了我为祖国献石油的信心。”大庆精神浸润文化“作为东油学子,就要坚定不移地传承弘扬好大庆精神,树立远大理想,练就过硬本领,勇担时代重任,争做时代新人。”2019年11月14日,铁人王进喜雕像在东油校园落成,在雕像前,学校大庆精神宣讲团首任团长宋海鹏激动地说。以文化人,如沐春风。从校园内随处可见的与石油元素相关的红色景观到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大庆精神时刻激励着东油学子学铁人、做铁人、献身祖国能源事业。学校以大庆精神为主线,坚持点面结合、虚实结合、内外结合,重点打造“一节一团一馆一剧”,营造浓厚育人文化氛围。每年举办“铁人文化节”,实现学生全覆盖,通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系列活动让学生了解大庆、熟悉铁人、把握大庆精神的时代内涵;成立“大庆精神大学生宣讲团”开展常态化宣讲,团员在自己家乡的红色地标前录制短视频并发布在主流新媒体平台上,用富有时代感的方式讲述具有年代感的红色故事,受到校内外师生及网友的关注与好评;建成“大庆精神育人展馆”,年接访超万人次,展馆既是校内师生开展大庆精神教育的红色基地,也成为大庆市的红色地标及黑龙江省社会科学普及基地;参与创排的黑龙江省“十三五”艺术创作重点项目——大型原创舞台剧《铁人在非洲》,面向学校和社会公演50余场,获批国家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有关培育建设项目,也成为大庆精神育人的文化新载体。大庆精神引领实践获得全国优秀团队称号的东北石油大学“筑梦铁人魂”社会实践团队,在建党百年之际,开启了一段探究大庆精神时代内涵的实践之旅:在大庆油田历史陈列馆回顾大庆精神的形成过程和蕴含的时代价值;在1205钻井队听第21任队长、校友张晶讲述“三代铁人”及一线石油工人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的动人故事;在大庆采油二厂48队面对面与一线石油人座谈交流,感受他们的坚守与担当;在采油二厂见识了“中央企业百名杰出工匠”之一刘丽的敬业与创新。团队成员纷纷表示:“通过这次实践,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大庆精神是指引一代代石油人奋勇向前的伟大精神力量,我们年轻一代要好好地传承下去,敢闯会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东油力量。”在校内外开展的实践环节中,学校着力将大庆精神教育向实践延伸,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力、实践力、协作力、创新力。在教学实践中,学校提高实践学分比例,拓展实习实训内容,与企业共建实践教育平台,让学生与生产一线人员同吃同住同劳动,亲身体验大庆精神的深刻内涵和强大动力;在第二课堂上,围绕大庆精神主题,模块化开展思想成长、志愿公益、文体活动、技能特长等活动,全面锻造学生的综合素质;在社会实践中,设立“铁人精神永驻我心”“重走铁人路奋进新征程”等社会实践活动专项,让学生在探访红色基地中感受大庆精神伟力。学校不断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合、专创融合,与中石油等企业共建页岩油气、“油头化尾”等省级现代产业学院,鼓励学生早进科研团队、早进实验室,引导学生深度体验优秀企业文化,把握行业发展动态,提升实践创新能力。大庆精神导向就业“大庆精神让我进一步深知什么是责任,怎样用科学严谨的态度干好工作,怎样扎根西部创新创业,实现人生价值。”克拉玛依干旱少雨,春秋风沙大,从初来的不适应到工作三年后严谨认真地保障现场安全,在现就职于新疆克拉玛依油田的2019届东油本科毕业生薛畅看来,这份责任与坚守源自母校的培养。无论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毕业后选择扎根基层、扎根黑龙江、扎根西部,已经蔚然成风。学校实施“导方向、强培养、促就业”“三位一体”的就业导向教育,构建“一体两翼强基础、三个融合提能力、大庆精神塑品格、‘五育并举’育新人”的教育体系,强化人才培养,用王玉普、傅成玉等优秀校友及石油石化行业涌现的先进典型为榜样促进就业,毕业生纷纷践行大庆精神,主动选择到基层、到西部、到艰苦地方、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近年来,学校毕业生就业分布呈现出“东北多、西北多、海上多”的态势,近10万名校友扎根在黑龙江,近万名校友奋斗在西部,近10万名校友建功在油田,毕业生以信念坚实、基础扎实、工作踏实、作风朴实得到社会各界广泛认可。在今年的线上招聘会上,许多用人单位代表表示:“东北石油大学的学生引得来、留得住、用得好,希望学校为我们输送更多优秀人才。”“奋进新时代,启航新征程,我们将用好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让大庆精神代代相传,引导学生坚定信念跟党走、踏着铁人脚步走、心向复兴阔步走,在青春赛道上跑出好成绩。”东北石油大学党委书记付晓飞表示。牡丹江师范学院充分利用区域内丰富的红色资源,弘扬东北抗联精神,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形成了将东北抗联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育人模式,形成了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将东北抗联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学校坚持推动东北抗联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在思政课教学中,加入东北抗联精神相关专题,并根据每门课程的特点,融入东北抗联的史实、事件、人物、图片及视频等资料,将东北抗联红色歌曲、红色故事、红色家书等载体与启发式、参与式、情境式、案例式、讨论式等教学方式结合,深化学生对东北抗联历史文化的了解。打造东北抗联精神课程群。学校将东北抗联精神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建设东北抗联精神特色课程体系。东北抗联精神慕课、东北抗联精神虚拟仿真实验课、东北抗联精神实践育人课等,共同构成了东北抗联精神理论、实验、实践一体化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帮助青年学子全面了解东北抗联14年艰苦卓绝的抗战历程,传承弘扬伟大东北抗联精神,筑牢理想信念基石,培养新时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学校将东北抗联精神融入专业课教学,打造了东北抗联精神元素+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模式。比如,在绘画、设计类课程中,开展东北抗联英雄人物绘画、东北抗联主题海报设计、东北抗联文创产品设计活动,通过多种形式传承弘扬东北抗联精神。打造特色思政教育精品。音乐与舞蹈学院师生原创的东北抗联主题歌舞史诗《永不磨灭的信念》,运用音乐、舞蹈、文学、影视等艺术形式,全景再现抗联战士14年艰苦卓绝、气壮山河的抗战历程,成为新生入学教育、党员入党培训必修课。将东北抗联精神融入大思政建设格局。学校选拔优秀大学生,组建“抗联故事宣讲团”,通过宣讲让更多的人了解抗联光辉的战斗历程,用抗联事迹激励广大青年奋发有为、立志报国。2017年至今,学校成功举办了6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社会实践研修班”,通过以东北抗联精神为主题的理论大讲堂和系列实践研修活动,深化了教师对东北抗联精神的认识,提升了教师的思想境界,教师之后能更好地将东北抗联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

鲜、活、燃!龙江思政课堂“热气腾腾”

3月18日,《黑龙江日报》报道我省切实发挥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立足龙江大地,办好新时代龙江特色思政课,龙江学子在一堂堂有高度、有深度、有温度的课程中启智润心。“陕北老百姓赶毛驴上山会用什么办法?”“拉、推、打、抬、用胡萝卜引诱……”日前,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的一间教室里,面对老师抛出的问题,学生们正热火朝天地讨论着,“都可以的,这个‘拉推打’策略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过程中发挥了独特作用……”通过这种互动方式,该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周苏娅让思政课生动起来。近年来,我省切实发挥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立足龙江大地,办好新时代龙江特色思政课,龙江学子在一堂堂有高度、有深度、有温度的课程中启智润心。上好“人生第一课”“中国人为什么那么执着地为民族复兴而努力?”这是周苏娅每学期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一堂课上会问学生的问题。“在遭受了衰弱、屈辱后激发了强烈的自强意识。我们的历史责任,我们的决心和信心,都植根于我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周苏娅对学生们说,展开中国近现代历史的画卷,可以感受到坚定的民族复兴信念和崇高的自强不息精神。一段史实的描述、一个理论的剖析、一首诗词的展现,让周苏娅的思政课堂充满了感染力。“周老师的课幽默、细腻,能把枯燥乏味的历史讲得生动有趣。”“‘如何让猫吃辣椒’、冯梦龙《智囊全集》中‘东食西宿’的故事、《伊索寓言》中‘飞鸟与野兽王国’的故事等看似和历史无关的故事,都会被周老师拿到课堂上,不仅成为开启我们辨析理论的钥匙,更成为提高听课率的利器。”她的一位学生说。“如何帮助学生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万象中拨开云雾、破除迷思,引导更多学生主动将自身发展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结合、把服务国家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是当前思政教育必须破解的难题。”省教育厅副厅长、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雒文虎说。思政教育是一项立德树人的伟大事业,而思政老师正是学生成长路上的“领跑人”。记者在多地采访发现,从“枯燥、晦涩,说教、灌输”到“有趣,干货十足”,在学生们心中,作为立德树人的“人生第一课”,思政课的“标签”发生了变化。转变,得益于我省不断创新思政教育改革工作。近年来,我省密集出台《深化新时代黑龙江省高校思政课创新创优行动方案》《关于加快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若干意见》《“高校思政课领航计划”30条》等系列文件,持续推动思政课建设呈现新局面、取得新成效。全省思政课教师队伍持续壮大、结构不断优化、整体素质进一步提升,思政课在思政教师的创新实践中,正成为有内涵、能“解渴”、显个性的“金课”。“大家现在看到的这个蔬菜大棚,是我们按照循环经济理念打造的绿色生态产业示范基地,这里生产的蔬菜、大米,不仅营养丰富,还绿色有机,健康又安全。欢迎大家品尝。”在位于黑龙江省五常市的绿色生态产业示范基地内,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工大环境学院教授马军带领学校环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师生代表来到蔬菜大棚和水稻田里,以沾泥土、接地气的方式开展“大思政课”集体备课。为拓展思政教育的深度与广度,哈尔滨工业大学组织院士同思政课教师集体备课,让“大师高手”与“讲课能手”优势互补、思维碰撞,形成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良性循环。打造“行走在黑土地的思政课堂”“黑龙江省拥有全国面积最大的天然林,是祖国北疆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我们现在身处的这片林场构成了乔灌草等植物和鸟类、昆虫、土壤微生物和谐共生的小型生态系统,推而广之,大家可以体悟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概念。”“实现碳达峰碳中和,重在一加一减,增加生态系统固碳、减少碳排放,形成绿色低碳的生活和消费新风尚。”这样的讲述来自东北林业大学的林间《生态文明实践》思政课。东北林业大学不断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在体验式教学、现场教学中增强服务国家生态安全意识,激发学子扎根龙江、振兴龙江的热情。“大思政课”要善用之。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近年来,我省各学校不断拓宽思政课教学“半径”,强化实践教学和实景体验,带领学生上好“行走的思政课”,努力打造课堂、校园、社会一体化的“教育场”,让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机结合。在齐齐哈尔华安机械厂参观了各时期的武器、弹药等装备后,小学生张庭赫说:“和平生活来之不易,国家需要拥有强有力的先进武器设施来捍卫和平。”拥有100余年历史的齐齐哈尔市二马路小学从自身做过“少年军校”的历史出发,引导学生增强爱国认同。“努力挖掘龙江红色见学点、博物馆等资源,引导学生走出校园、走进工厂、走向社会,让他们在实践中真切体会国家发展值得青年学生为之奋斗。”采访中,不少思政教师表示,这样的思政课提升了课堂抬头率、互动率,更增加了学生参与感、成就感。每年暑假,东北农业大学都会组织“三下乡”社会实践,让学生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在共同生活中感受美丽乡村新变化。研究生郭明峰利用假期围绕如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课题,深入100多个农村家庭开展调查,他说:“在一次次走访调查与科技助农服务中,我深刻理解了中国人的饭碗要装中国粮,更加坚定了要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奋斗目标,接好扛起强农兴农历史责任的接力棒,甘愿为服务粮食安全贡献一份力量。”“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是我们思政课育人特色,一代又一代东农人,一手拿书本,一手拿锄头,用科技助力农业发展。”东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许静波说。创新课堂注入红色基因“台词令人热血沸腾,哭了哭了”“这样优秀的微电影请多来几沓”……年轻粉丝们在互联网上发弹幕有感。出圈的并非偶像剧,而是一部由东北农业大学师生自编自演的思政微电影——《传歌》。在剧中,以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依托,赫哲族学生路远方在思政课教师和长辈的影响下,坚定理想、勇敢选择“带着民族走向世界”的故事,给下一代人留下了“传承”的余韵。没有枯燥乏味的说教和灌输,《传歌》的出圈,带来了不一样的“大思政课”,新颖的形式引发广大青年学子的情感共鸣。前不久,该剧获得第七届“我心中的思政课”全国高校大学生微电影大赛特等奖和单项最佳摄影奖两个奖项。从松花江畔到乌苏里江,从同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馆到俄罗斯圣彼得堡列宾美术学院,《传歌》参演师生现场追寻感悟,深刻理解生态文明思想蕴含的科学内涵。该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王宇涵饰演女一号路远方,为演好这一角色,王宇涵下功夫查阅大量资料,与赫哲族鱼皮画传承人认真学习鱼皮画制作。“在体验剪裁、镂刻、粘贴等过程中,深深被他们的热情与执着所感染,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那是来自内心深处的震动。”王宇涵说。东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刘大勇介绍,近年来,东北农业大学不断挖掘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育人功能,持续开展由学院领导、资深教授带队,青年骨干教师参与的实践调研活动。同时,用新形式打造以学生为中心的更优质的思政课,连续三年参加“我心中的思政课”全国高校大学生展示系列活动,微电影《柿子红了》《饭碗》好评如潮,赢得龙江学子广泛关注。如何用好思政的“盐”,讲出真理的“味”?近年来,我省多地学校不断探索思政课课程改革创新,积极回应青年需求,契合他们“网络一代”“新媒体原住民”等新特点,让思政课变得有意思、有温度、接地气,上出思政味道。哈尔滨音乐学院充分挖掘龙江红色资源,利用学科专业优势将红色作品写进人才培养方案,把思政教育“搬”到舞台上,“唱”进乐曲中,实现了“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个个讲育人”,推动教学出活力、接地气;哈尔滨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发“学习标兵”APP,涵盖“领袖足迹”“红色记忆”“铸魂育人”“红医传承”内容,同学们戴上VR眼镜便可在全国400余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尽情畅游,身临其境的红色体验大大提升了思政课堂的趣味性和交互性。“要善用身边的鲜活资源,将道理和事实相结合,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东北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于冰表示,唯有不断专心思政课教育教学,把真理讲深、讲透、讲活,才能为青少年打好精神底色、夯实人生根基。走进新学期各中小学校园,随处可看到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牡丹江市立新小学教学楼四楼走廊有一条漂亮的“腰封”,全是三年级学生画的扇面、折的戏服;哈尔滨市继红小学的教学楼大厅正办着“课本里的红色故事”学生作品展;在黑河市实验小学的道法课堂上,赵一曼等人物的故事,被孩子们注入了自己的情感,变成一幅幅生动的小画。浇花浇根,育人育心。省教育厅思政处相关负责人表示,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我们还将尝试更多主题鲜明、启智润心的实践育人活动,上好“大思政课”,引导莘莘学子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融入新时代的追梦征程,引导更多学生立志服务龙江振兴发展。

黑龙江省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 暨黑龙江省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成果展在哈尔滨举办

在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五周年之际,3月18日,全省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暨大中小学思想政治工作成果展巡展活动在东北林业大学举办。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省教育厅副厅长雒文虎主持会议并讲话。东北林业大学党委书记张志坤致辞。雒文虎指出,五年来,全省教育系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办出了新特色,在全国先行先试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牵头与吉林、辽宁、内蒙古联合成立三省一区教学联盟,成为全国首创,打造我省一张鲜亮名片。坚持“六要”标准,多措并举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常态化、分课程、实践式培训研修推动全省思政课教师队伍能力素质水平得到了新提升。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取得了新成就,统筹指导大中小学思政课建设,构建“1+13+N”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平台,实现省域内全覆盖。打造的以“弘扬龙江精神做新时代好青年”为主题的一体化教学成果入选教育部首批示范教学资源。他强调,要站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高度,深刻理解办好思政课的重大意义。要对标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深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建设为引领,推动构建多层次思政课课程体系,以“大思政课”建设计划为牵引,推动思政课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形态创新,以“马克思主义学院提质计划”为带动,推动构建全省高校马院协同发展机制,高质量办好龙江特色思政课。要践行“四有”教师“六要”标准,突出育人导向,强化惠师政策,着力打造高水平思政教师队伍。座谈会前,学生为在全国教学展示活动和大赛中获奖的大中小学校思政课教师代表献花,表达对老师的感激和感恩之情。会上,全省高校思政课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陈文斌,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思政部主任初秀伟,哈尔滨工业大学思政课教师王丽颖,哈尔滨市第三中学政治教研室主任石伟,哈尔滨市继红小学思政课教师孟宇,哈尔滨市委教育工委专职副书记张国明,牡丹江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市教育局副局长田开忠,哈尔滨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宋佳东,东北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于冰先后发言。他们结合各自实际,讲述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学校思政工作的重要论述,立足龙江大地,扎根教学一线,办好、讲好思政课的生动实践和创新成果。会后,与会人员参观了黑龙江省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成果展。本次成果展在省内高校巡展,为期一个月。以“龙江思政课这五年”为主题,图文结合生动展示了五年来我省大中小学校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高质量推进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积极打造龙江特色“大思政课”品牌的丰硕成果,突出展示了思政课一线教师的教育教学风采,学生的成长成才故事等。哈尔滨市、牡丹江市教育局有关负责同志,部分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教研部)负责同志,大中小学思政课一线教师代表参加座谈会。

黑龙江:示范引领 打造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高地

5月21日,《黑龙江日报》以《示范引领打造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高地》为题专版刊发、大篇幅报道我省职业教育以“三融”并举、“五链”融合,打造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新范式,增强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新优势。一起来看具体报道。甘南县职业教育中心学校。职业学院教授带领学生进行大豆有性杂交试验。陶瓷青花汾水画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康建华在作画。职教中心教师为合作企业直播销售玉米。职教中心专家为村民讲解种植技术。泰来县大兴镇中心学校学生在运动场上。职业学院学生在创业基地做植物日常养护工作。校企合作对接会现场。一次职教盛会,一场成绩检阅。日前,在齐齐哈尔市召开的全省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现场推进会上,200余名参会代表兵分3队,以校企论坛、现场讲解、视频连线等形式,为乡村技能人才培养献计献策,多维度展示厅市共建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创新发展示范区的建设成果……龙江职教好声音接连传来。2021年,积极响应东北全面振兴的时代号召,齐齐哈尔市人民政府与黑龙江省教育厅制定印发了《关于共建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创新发展示范区实施方案》,以产教融合为主线,以科教融汇为方向,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乡村振兴的能力。以齐齐哈尔市整市推进服务乡村振兴为试点市,省教育厅与齐齐哈尔市共建职业教育创新发展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示范区,服务乡村发展,强化政府统筹,推进国家和省有关政策在齐齐哈尔市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着力破解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的痛点、难点、堵点问题,开启统筹市域职业教育特色发展先行先试的建设之路。龙江职业教育像一块璞玉,经过精心打磨,逐渐熠熠生辉。部省共建国家现代农村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建设时期,齐齐哈尔市作为全省唯一的试点市,持续提升了县域职业教育学校基础办学能力、服务“三农”能力;厅市共建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创新发展示范区建设中,齐齐哈尔市再次成为全省唯一的示范区,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驶入了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厅市共建方案实施以来,面向新农村、新农业、新农民、新生态,齐齐哈尔市9所省级以上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学校为主体的职业教育主动扛起服务乡村振兴的政治责任,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为目标,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和智力支撑,全面助力农业现代化建设。“三融”并举,打造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新范式为助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省教育厅与齐齐哈尔市以职业教育创新发展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示范区为工作基点,畅通职业学校升学就业渠道,不断扩容职业教育资源,紧扣乡村振兴发展新趋势,对接区域经济发展,深化产教融合和科教融汇。职普融通,构建服务乡村振兴的职业教育培养体系近几年,位于黑、吉、内蒙古三省(区)交界地嫩江北岸的泰来县大兴镇中心学校,在全国的名气越来越大,这里的学生几乎人人会乐器、个个有特长,升入优质高中的学生数量在当地名列前茅,职高毕业的学生也大多成为当地种植养殖技术能手和致富带头人。这所学校赢在了哪里?从教40年的大兴镇中心学校校长李果说,适合的才是最好的。针对农村学校实际,他们创新办学模式,学校1997年设立职业高中班,2000年在普教班增设职业教育课和劳动技术课,2001年推行发展目标教育,让农村孩子重拾信心。学校根据每个学生自主设定的长远目标、阶段目标和近期目标,带学生到当地企业进行职业体验,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兴趣、能力、职业倾向、发展潜能等有所了解。在学校引领下,每个学生都打开了属于自己的那扇门,获得出彩人生。泰来县大兴镇中心学校人才培养改革是我省探索中高职贯通培养模式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我省通过撤销、合并、转型、停办等方式,优化县域中等职业教育布局。省教育厅指导齐齐哈尔市制定了《齐齐哈尔市职普融通型特色综合高中(班)试点创建工作实施方案(试行)》《关于加快大兴式综合中学创建工作方案》等文件,畅通了“对口升学、单招单考、免试入学、中高职衔接”四种升学路径,搭建了普职融通、校企合作、中高职衔接的人才成长“立交桥”,构建形成了“省市办高职,县域办中职,省市县统筹,中高职一体”的职业教育办学新格局。齐齐哈尔市在全省率先开设了初中学生职业指导课,率先举办了全市的中职学校“职教技能节”“开放体验日”活动,高中阶段职普比例连续多年全省第一。依安县、克东县职教中心学校与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签订合作协议,开设“县招、校培、企用”订单班,创新培养本土化实用人才新模式,形成招收当地生源、校企共同培养、留在县域就业新型政校关系,首批为3个县域企业和乡村定向招生培养96人。实现中高职贯通培养,探索“县域人才反哺”实践道路,在讷河、克东等地建设了14所大兴式综合中学,“大兴模式”被中国教育报刊载,入围全国教育典型案例。产教融合,打造与县域产业适配的职业教育共同体一场细雨刚过,甘南县兴隆乡奋斗村村民张荣利抓紧时间给赤芍除草。曾经,她因赤芍长势不好想放弃种植,是甘南县职教中心的技术专家组隔三差五入户指导,让她有了勇气。如今,她不但扩大了赤芍和白芍种植规模,还为村民当起了中草药经纪人。“按照目前的价格,赤芍一年能收入5000多元,是原来的几倍呢。”张荣利笑容满面地说,“在甘南县职教中心组织的中草药培训班学习了3年,我不仅成了种植大户,还当起了中草药经纪人。”省教育厅积极推动齐齐哈尔市政府与黑龙江农垦职业学院共同牵头组建齐齐哈尔现代农业职业教育集团,齐齐哈尔市成立了现代农业职业教育联盟与现代服务业职业教育联盟,全面优化县域中等职业教育布局,依托区域产业优势,打造富裕县职教现代农业生态园基地、甘南县职教中心中草药基地、依安县职教中心黑土地保护性耕种基地和陶艺基地等9个特色产教融合基地,推行“百职联百企”活动,基本形成了一县一校、一校一品的办学格局。科教融汇,形成职业教育助农兴农惠农的有效合力不久前,在依安县乡村振兴学院大豆选育协同创新中心,来自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的专家在这里开展第四、五、六积温带寒地大豆新品种选育工作,此前,他们选育的多种优质寒地大豆早熟品种已在依安县等县域广泛种植推广。据介绍,乡村振兴学院是集聚政校企和社会资源搭建起的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综合平台,省教育厅部署省内涉农高职院校与9县(市)政府对接,共建9个乡村振兴学院,建立了以县委副书记、教工委书记为院长,主管县长与高职院校负责人为副院长,职教中心学校校长为执行院长的组织架构。成立了由237名国内不同涉农专业领域知名专家组成的专家库和17支科技推广服务队,开发培训资源包,携手开展面向农业、农村、农民的各级各类培训和科技推广、送教下乡活动。截至2023年底,仅甘南县乡村振兴学院就累计培养新型职业农民近4000人,涌现出如“霁朗米业”高永红、“青贮玉米大王”孙兰军等创业典型和致富带头人近300人;开展焊工、电工、育婴、中草药等近40个工种的职业技能培训,年培训人数达3000人以上。省教育厅相关负责人介绍,科教惠农的同时也带动了县域职教中心科研能力提升,甘南县职教中心的《县级职业教育培养乡村振兴人才的研究实践》,获得2022年黑龙江省教学成果一等奖;该校提交的《县级职业教育中心学校服务乡村振兴的政策与实践研究》,成功立项国家A类重大课题;齐齐哈尔市教育教学研究院《县域职业教育支撑乡村振兴战略研究》,立项黑龙江省教育学会“十四五”重点课题。“五链”融合,增强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新优势县域职业教育作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通过厅市共建,我省职业教育紧紧抓住县域是我国乡村振兴主战场的关键,创优人才链、做强产业链、培育创新链、延伸文化链、提升价值链,在学历教育、短期培训、社区服务、技术服务、创新创业等方面多元发力,为龙江乡村振兴提供职教支撑。聚焦产业链,做强供应链。近两年,国内知名职教专家1000多人次线上“答疑解惑”与线下“把脉问诊”,把论文写在黑土地上,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和黑龙江农垦职业学院等省内涉农高校与9县(市)紧密协作,先后成立了齐齐哈尔畜牧产业学院、齐齐哈尔绿色有机食品产业学院等5个产业学院,把学院建在产业链上,将专业对接在供应链上。9县(市)职教中心共开设作物生产技术、畜禽生产技术、园林绿化等涉农专业教学点18个,涉农类专业全日制在校生1668人。聚焦生态宜居,培育创新链。齐齐哈尔市各中职学校积极推动集约化种养殖、绿色生态农业等创新发展,打造生态宜居新农村建设。甘南县与东北农业大学共同设立各类示范推广项目22个;依安县打造“生态畜牧养殖示范”“有机农业产教融合创新示范”等四大技能人才培养基地,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开创产学研用紧密结合、农科教多位一体的新格局。聚焦有效培训,创优人才链。制发《齐齐哈尔市职业培训资源整合实施方案》等文件,健全市、县、乡、村四级职业教育培训网络,与各委办局、企业、行业、合作社互动融通,9县(市)针对乡镇村组干部治理能力提升、高素质农民培养等重点,年开展培训12万人次,其中,高素质农民培训3000余人、农村人口创业就业培训5000多人。聚焦乡风文明,延伸文化链。以社区教育四级办学网络为依托,率先实现县(市)区社区教育全域覆盖,开通“齐齐哈尔市市民学习网”,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5个社区教育学习体验基地之一,龙沙区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社区教育试验区,16家社区教育学院、165家社区教育学校、1217家教学点全部建成并挂牌。通过讲座,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在提高农民素质、推进社会治理上发挥了积极作用,惠及群众逾百万人次。聚焦生活富裕,提升价值链。县域职教中心学校均组建以高职、中职院校专业教师为主要成员的为农服务小分队,公开“为农服务110”热线电话,随时向广大农民提供科技知识宣传、推广等服务,年开展活动500多批次,解决种养殖技术难题百余个,使2000多户农民脱贫致富。培养培训学员中涌现出创业典型200余位,其中甘南县农民学员高永红所开办的“霁朗米业”资产达2.3亿元,成为甘南县最大的农民自办企业;依安县霍祁颖创办的瑞丰商贸有限公司,成为百姓增收致富的“领头雁”;讷河市月嫂培训学员滕桂晶,创办了讷河市华莉母婴服务中心,吸纳妇女再就业100余人,成为巾帼创业楷模。经过多年厅市共建的实践探索,齐齐哈尔市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效能发挥良好,为县域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齐齐哈尔市7个村镇被评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镇,5个村跨入2022年全国乡村特色产业超亿元村,3个村入选第十二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4个村成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甘南县成功入选全国首批乡村振兴示范县,齐齐哈尔市4县(市)入选2022年全省大豆大垄密植技术模式提产增效示范县,粮食产能长期总体稳定在250亿斤以上,占全省的1/5、全国的2%以上……如今,我省县域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为乡村发展奠定坚实教育基础,为县域产业发展、技能传承与创新及乡村社会治理培养了高水平人力资源,满足了县域民众对更高质量教育的期待,巩固了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地位,让龙江人更加坚定了“把饭碗端在自己手中”的信心和决心。

哈尔滨科学技术职业学院课程思政考核评价制度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2019年8月)、《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教高〔2020〕3号)等文件精神,按照《哈尔滨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全面推进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方案》要求,全面推进我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把人才培养效果作为课程思政建设评价的首要标准,提高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本制度。  第一条  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教育根本问题,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坚持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深度挖掘各学科门类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发挥所有课程育人功能,建立健全多维度的课程思政建设成效评价体系和监督检查机制,构建三全育人大格局。  第二条 以思政课课程为核心,以综合素养课(通识课等)为拓展,以专业课为主要依托,用好隐性教育渠道,润物无声,拓展课程育人领域,打造具有学校特色的“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群,形成“课程承载思政”“思政寓于课程”的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一体的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新格局。  第三条 坚持把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作为我校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和必备内容。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全面推进我校课程思政建设。坚持价值塑造、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遵循既有课程知识体系,找准德性元素有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根据学科、专业、课程的不同,区别思政的显性与隐性度。坚持统一要求与鼓励创新相结合,加强规划、政策和资源供给,鼓励教师各展其能。  第四条 课程思政的内涵要深度发掘,精心研究和把握思政嵌入和融入方式,防止目标设置与实际教学内容脱节。  重点围绕以下课程思政建设内容:是否紧紧围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是否坚持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是否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是否系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指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认识相关专业中的学术问题和社会现实问题。  (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指导学生了解和认识相关专业领域的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和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引导学生了解世情国情党情民情,增强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提高个人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修养,自觉把小我融入大我,不断追求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和社会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  (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四史”教育。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开展家国情怀教育,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思想精华和时代价值。重点开展中华民族奋斗创业史教育,特别是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等教育,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人民和中国共产党的不懈奋斗和创业历史,传承中华文脉,富有中国心、饱含中国情、充满中国味。  (五)深入开展宪法法治教育。深入开展宪法法治教育,教育引导学生学思践悟习近平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牢固树立法治观念,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理想和信念,深化对法治理念、法治原则、重要法律概念的认知,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维护自身权利、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化解矛盾纠纷的意识和能力。  (六)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深化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并自觉实践各行业的职业精神和职业规范,增强职业责任感,培养遵纪守法、爱岗敬业、无私奉献、诚实守信、公道办事、开拓创新的职业品格和行为习惯。  第五条 学校的课程思政建设评价工作,主要围绕是否把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建设全过程:  (一)把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建设,作为课程设置、教学大纲核准和教案评价的重要内容,落实到课程目标设计、教学大纲修订、教材编审选用、教案课件编写各方面,贯穿于课堂授课、教学研讨、实习实训各环节。讲好用好马工程重点教材,推进教材内容进人才培养方案、进教案课件、进考试。  (二)加强示范引领,由学校组织领导亲上讲台,教学名师、知名教授、党员教师、教学骨干带头上课,打造一批价值引领效果好、示范性强的“课程思政”示范金课和课程思政名师。  (三)抓好课程思政建设主渠道,拓展课程思政建设新渠道。健全课堂教学管理体系,改进课堂教学过程管理,提高课程思政内涵融入课堂教学的水平。综合运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不断拓展课程思政建设方法和途径。优化包括第二课堂在内的实践教学体系,开发校史馆、博物馆、实习实训场所、区域红色基地、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基地等课程思政联动育人功能,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深化认识、提升感悟、锻炼成长。  (四)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深化教学改革。引导教师善用浸润熏陶、启发引导等柔性思政工作方法,探索开放性试题、非标准化答案等评价方式,注重问题设置、课堂互动、场景设置等,帮助学生感悟、思考、鉴别和体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五)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加强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建设。紧紧抓住教师队伍主力军,把握好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教师。推动学院全体教师强化育人意识,找准育人角度,提升育人能力,确保课程思政建设落地落实、见功见效;所在学院分学科专业领域开展经常性的典型经验交流、现场教学观摩、教师教学培训等活动;充分发挥各二级学院学院各专业所辖教研室、教学团队、课程组等基层教学组织作用,建立课程思政集体教研制度,指导教师撰写课程思政方案和教案,培养课程思政骨干教师。支持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合作教学教研,支持国家级、黑龙江省级、哈尔滨市级和校级教学名师等带头开展课程思政建设。  (六)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课程思政教学中的应用,加快课程思政在线课程资源建设,推进互联网、大数据、虚拟仿真、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为学生提供虚实结合、沉浸式的智慧育人环境。  第六条 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的评价工作,包括:  (一)坚持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工作评价和效果评价相结合、教师自评和专家评价相结合。教师自评,包括授课目标达成度评价及学习效果完成度评价;专家评价主要根据课程设置的“育德功能”指标及“价值引领”观测点,考察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教师育德意识和能力以及课程思政教学成效。  (二)教师参与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情况和课程思政效果,作为教师考核评价、岗位聘用、评优奖励、选拔培训的重要内容。  (三)加大对课程思政建设优秀成果的支持力度,将课程思政建设的工作成果纳入学校教学成果奖、优秀教材奖等教学表彰奖励的范围,纳入对学院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等评奖表彰和年度评价考核。  第七条 建立健全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评价机制。我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评价,在校党委的领导下,按照职责分工,分别由教务处牵头、组宣部、科研处、督导处、教师发展中心、各二级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人事处等共同参与,定期或者不定期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评价工作。  第八条 对在我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中表现优异的单位和个人,按照学校相关规定予以奖励,优先推荐市级、省级、国家级相关项目申报。  第九条 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评价的经费纳入教务处和学校的年度工作预算之中,按照学校教育教学经费的管理规定予以保障。  第十条 本办法由教务处负责解释。  第十一条 本办法自正式公布之日起施行。 

理论研究
更多>
课程及团队
更多>
教学案例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