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文件 更多
哈尔滨科学技术职业学院课程思政考核评价制度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2019年8月)、《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教高〔2020〕3号)等文件精神,按照《哈尔滨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全面推进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方案》要求,全面推进我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把人才培养效果作为课程思政建设评价的首要标准,提高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本制度。  第一条  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教育根本问题,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坚持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深度挖掘各学科门类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发挥所有课程育人功能,建立健全多维度的课程思政建设成效评价体系和监督检查机制,构建三全育人大格局。  第二条 以思政课课程为核心,以综合素养课(通识课等)为拓展,以专业课为主要依托,用好隐性教育渠道,润物无声,拓展课程育人领域,打造具有学校特色的“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群,形成“课程承载思政”“思政寓于课程”的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一体的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新格局。  第三条 坚持把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作为我校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和必备内容。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全面推进我校课程思政建设。坚持价值塑造、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遵循既有课程知识体系,找准德性元素有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根据学科、专业、课程的不同,区别思政的显性与隐性度。坚持统一要求与鼓励创新相结合,加强规划、政策和资源供给,鼓励教师各展其能。  第四条 课程思政的内涵要深度发掘,精心研究和把握思政嵌入和融入方式,防止目标设置与实际教学内容脱节。  重点围绕以下课程思政建设内容:是否紧紧围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是否坚持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是否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是否系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指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认识相关专业中的学术问题和社会现实问题。  (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指导学生了解和认识相关专业领域的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和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引导学生了解世情国情党情民情,增强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提高个人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修养,自觉把小我融入大我,不断追求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和社会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  (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四史”教育。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开展家国情怀教育,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思想精华和时代价值。重点开展中华民族奋斗创业史教育,特别是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等教育,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人民和中国共产党的不懈奋斗和创业历史,传承中华文脉,富有中国心、饱含中国情、充满中国味。  (五)深入开展宪法法治教育。深入开展宪法法治教育,教育引导学生学思践悟习近平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牢固树立法治观念,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理想和信念,深化对法治理念、法治原则、重要法律概念的认知,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维护自身权利、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化解矛盾纠纷的意识和能力。  (六)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深化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并自觉实践各行业的职业精神和职业规范,增强职业责任感,培养遵纪守法、爱岗敬业、无私奉献、诚实守信、公道办事、开拓创新的职业品格和行为习惯。  第五条 学校的课程思政建设评价工作,主要围绕是否把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建设全过程:  (一)把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建设,作为课程设置、教学大纲核准和教案评价的重要内容,落实到课程目标设计、教学大纲修订、教材编审选用、教案课件编写各方面,贯穿于课堂授课、教学研讨、实习实训各环节。讲好用好马工程重点教材,推进教材内容进人才培养方案、进教案课件、进考试。  (二)加强示范引领,由学校组织领导亲上讲台,教学名师、知名教授、党员教师、教学骨干带头上课,打造一批价值引领效果好、示范性强的“课程思政”示范金课和课程思政名师。  (三)抓好课程思政建设主渠道,拓展课程思政建设新渠道。健全课堂教学管理体系,改进课堂教学过程管理,提高课程思政内涵融入课堂教学的水平。综合运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不断拓展课程思政建设方法和途径。优化包括第二课堂在内的实践教学体系,开发校史馆、博物馆、实习实训场所、区域红色基地、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基地等课程思政联动育人功能,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深化认识、提升感悟、锻炼成长。  (四)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深化教学改革。引导教师善用浸润熏陶、启发引导等柔性思政工作方法,探索开放性试题、非标准化答案等评价方式,注重问题设置、课堂互动、场景设置等,帮助学生感悟、思考、鉴别和体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五)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加强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建设。紧紧抓住教师队伍主力军,把握好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教师。推动学院全体教师强化育人意识,找准育人角度,提升育人能力,确保课程思政建设落地落实、见功见效;所在学院分学科专业领域开展经常性的典型经验交流、现场教学观摩、教师教学培训等活动;充分发挥各二级学院学院各专业所辖教研室、教学团队、课程组等基层教学组织作用,建立课程思政集体教研制度,指导教师撰写课程思政方案和教案,培养课程思政骨干教师。支持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合作教学教研,支持国家级、黑龙江省级、哈尔滨市级和校级教学名师等带头开展课程思政建设。  (六)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课程思政教学中的应用,加快课程思政在线课程资源建设,推进互联网、大数据、虚拟仿真、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为学生提供虚实结合、沉浸式的智慧育人环境。  第六条 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的评价工作,包括:  (一)坚持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工作评价和效果评价相结合、教师自评和专家评价相结合。教师自评,包括授课目标达成度评价及学习效果完成度评价;专家评价主要根据课程设置的“育德功能”指标及“价值引领”观测点,考察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教师育德意识和能力以及课程思政教学成效。  (二)教师参与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情况和课程思政效果,作为教师考核评价、岗位聘用、评优奖励、选拔培训的重要内容。  (三)加大对课程思政建设优秀成果的支持力度,将课程思政建设的工作成果纳入学校教学成果奖、优秀教材奖等教学表彰奖励的范围,纳入对学院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等评奖表彰和年度评价考核。  第七条 建立健全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评价机制。我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评价,在校党委的领导下,按照职责分工,分别由教务处牵头、组宣部、科研处、督导处、教师发展中心、各二级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人事处等共同参与,定期或者不定期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评价工作。  第八条 对在我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中表现优异的单位和个人,按照学校相关规定予以奖励,优先推荐市级、省级、国家级相关项目申报。  第九条 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评价的经费纳入教务处和学校的年度工作预算之中,按照学校教育教学经费的管理规定予以保障。  第十条 本办法由教务处负责解释。  第十一条 本办法自正式公布之日起施行。 

哈尔滨科学技术职业学院课程思政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深入实施《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和黑龙江省《全面推进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方案》,扎实推进我校课程思政工作,结合学校实际,特制定学校课程思政实施方案。一、指导思想以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面贯彻落实全国全省教育大会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按照德育引领、能力达成、知识传授的总体要求,深化学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深入挖掘各类课程及各教学环节育人功能,形成各类各门课程协同育人格局,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二、总体目标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引导教师自觉将思政教育融入各类课程,强化思想理论教育和德育引领,充分发掘和运用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建设一批充满思政元素、发挥德育功能的高水平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培养一批具有亲和力和影响力的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形成一批具有学校特色的课程思政教学成果。三、基本原则坚持顶层设计。根据学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总体目标,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进一步提高全体教师对课程思政工作认识,提高教师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各类课程教学能力,优化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式、健全评价体系。坚持改革创新。积极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试点工作。引导教师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各类课程教学,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推进服务于课程思政目标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努力实现思政元素全面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坚持分类指导。统筹思想政治理论课、其他通识课、专业课的育人作用,明确各类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思路、内容和方法,分类分步有序推进工作。四、主要任务(一)挖掘课程思政元素1.增强通识教育课程育人功能根据不同专业性质特点,把握好所要挖掘拓展的重点。哲学社会科学类通识课程要突出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重视德育引导和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引导学生自觉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四个自信”。自然科学类通识课程要突出培育科学精神、探索创新精神,注重把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贯穿渗透到专业课教学中,引导学生增强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意识,明确人类共同发展进步的历史担当。人文艺术类,通识课程要突出培育高尚的文化素养、健康的审美情趣、乐观的生活态度,注重把爱国主义、民族情怀贯穿渗透到课程教学中,帮助学生树立起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体育类课程要主动与德育相融合,改革体育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养成运动习惯,掌握运动技能,发展健全人格,弘扬体育精神。[责任单位:各二级学院承担公共基础课部门]2.发挥专业课程育人作用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重点培育学生求真务实、实践创新、精益求精的精神,培养学生踏实严谨、吃苦耐劳、追求卓越等优秀品质,使学生成长为心系社会并有时代担当的技术技能人才。将价值导向与知识传授相融合,明确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爱党、爱国、积极向上的正能量。[责任单位:各二级学院]3.开发具有德育元素的特色课程根据学校办学定位和专业优势,立项建设特色课程项目。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广大学生坚定“四个自信”,激发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自豪感。深入开展“共抗疫情、爱国力行主题宣传教育”。强化龙江“四大精神”教育和“五育”教育,激发学生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历史责任与担当。[责任单位:教务处、马克思主义学院、各二级学院](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1.加强教师教育与培训加强教师思想政治教育,提高育人意识,转变教师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轻价值引领的观念,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广大教师树立“课程思政”的理念。充分运用入职教育、专题培训、教研活动、集体备课等手段,强化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使广大教师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想引领融入到每门课程教学过程之中。[责任单位:教务处、人事处、各学院]2.发挥团队带头作用发挥思政教学团队和教学名师示范带头作用,鼓励思政课教师与其他专业课教师在集体备课、教研活动、教研项目等方面开展交流合作,发挥思政教师在学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的引领和指导作用。[责任单位:马克思主义学院、各二级学院](三)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在课程建设、课程教学组织实施、课程质量评价体系建立中,注重将“德育引领”作用作为首要因素和重要监测指标。从源头、目标和过程上强化所有课程融入德育教育理念,并在教学建设、运行和管理等环节中落到实处。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教学大纲、教学设计等重要教学文件的审定中要考量“知识传授、能力提升和德育引领”同步提升,在课堂教学综合评价体系中设置“德育功能”观测点。[责任单位: 教务处、各二级学院](四)工作安排1.建设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学校每年开展课程思政专题教改项目的立项建设工作,各学院应遴选1-3门课程参与项目申报,并按要求开展项目建设工作,鼓励思政课教师积极参与各专业学院的课程思政专题教改项目建设。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的验收须从课程目标、教学大纲、教学内容选择与安排、教学方法、教学效果及典型教学案例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从验收合格的课程中确定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完善对课程思政育人评价学校在修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时应明确要求将课程思政理念有机融入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版中。在听课记录中体现课程思政内容,在教学综合评价体系中体现育人指标,使德育元素成为教学评价体系的重要内容。3.开展集体备课活动鼓励各二级学院、专业团队等为单位开展课程思政集体备课和教研活动,发挥思政教师和专业教师各自优势,凝聚智慧,形成合力,不断提升课程思政教学效果。4.开展课程思政示范课堂听课活动在学校和各二级学院各类听课计划中,重点对融入课程课堂教学的思政教育元素进行评价把脉。对公认教学效果好的课程思政示范课 以观摩课的形式进行宣传推广,充分发挥好示范课的辐射带动作用。5.开展课程思政讲课比赛活动每年度学校组织课程思政课程比赛,组织校内专家进行评比,对获奖教师给予一定奖励。同时,在学校优秀教学奖评审中,将课程思政内容作为重要评价指标之一。五、保障措施(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校党委书记和校长任组长、分管教学工作校领导为副组长,有关部门负责人和学院负责人为成员的课程思政工作领导小组,健全工作机构,统筹推进全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二)加强协同联动加强党委宣传部、教务处、人事处、学生处、团委等相关部门和马克思主义学院工作联动,明确职责,协同合作。各二级学院要充分发挥课程思政工作的主体作用,承担起相应的职责,确保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落到实处。(三)强化工作考核对课程思政工作实施情况进行科学评价,使各门课程与思政教育功能融入全流程、全要素可查可督,及时宣传表彰、督促整改。鼓励各二级学院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把教师参与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情况和课程思政效果作为教师考核过程。改革教学评价方式,把德育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纳入教学综合评价体系。将各二级学院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成效作为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六、方案的实施本实施方案自颁布之日起施行,由教务处负责解释。

哈尔滨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方案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及黑龙江省教育厅关于印发《全面推进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方案》的通知要求,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彰显学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价值理念,发挥课程思政的主渠道功能,挖掘专业课程与综合素质课的育人效用,切实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提升课程思政育人实效,推进学校课程思政改革工作,制定本实施方案。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等系列会议精神,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传承弘扬东北抗联精神、北大荒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等龙江优秀精神,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发挥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构建龙江特色的全员全程全方位 “三全育人”大格局,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肩负龙江振兴重任的时代新人。二、建设目标(一)顶层设计,形成工作合力。由学校党委牵头,成立学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领导小组,统一部署全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工作。明确教育目标、优化教学方案、健全评价体系,实现最佳德育效果。(二)制度保障,完善师德师风长效机制。进一步完善《学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实施细则》,继续加强教师思想理论教育,创新教师继续教育学习制度,丰富继续教育学习的方式,建立政治理论学习机制;加强岗前培训和在职培训,把理想信念教育放在首位,将思想理论教育作为新教师岗前培训和在职培训的重要内容,贯穿到教师教书育人的全过程。继续开展教风督查,持续巩固教风提升成果。(三)试点推进,提升课堂育人实效。根据“课程思政”改革思路建设要求,由教务、科研部门牵头,统一发起立项征集,广泛动员各专业教师,立足于日常教学经验与思政课改指导思想,针对专业课程进行创新性课程设计,不设范围,不限指标,力求思政元素渗透融入专业教育,实现专业课程的价值引领作用。在未来建设校级课题项目验收标准中加入课程思政要求,建立有针对性的评价体系,引入教师自我工作总结、学生问卷评价、专家与同行听课打分相结合的方式,定期对课程进行考评。在校级课程项目基础上,全面展开课程思政建设,计划未来建成一个课程思政示范中心。同时,利用高职教育课程中心的优质平台,组建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团队,计划启动20-30项专业课程思政项目专项研究,研究成果包括示范课程、教研课题、学术论文等。(四)立足网络,丰富线上课程产品。在继续利用好我校网上课程资源的基础上,鼓励一线教师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的思政教育资源,开展网络课程建设。全面加强思政理论课信息化建设。在专业课程和通识课程方面,新增至少6门价值引领效果较好的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进入网络平台教学,在全省层面争创相关荣誉和业绩,全方位提升课程思政教育实效。(五)培训师资,提升思政教学水平。逐步建立适应“课程思政”改革要求的师资培养方案,将包含思政理论课教师、专业课教师等在内的教师队伍整体纳入培训体系,“课程思政”改革理念融入新教师上岗培训中,提升教师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使“立德树人”理念深入教师心中,内化为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实际行动。三、建设内容紧紧围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系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共抗疫情、爱国力行”主题宣传教育、龙江“四大精神”教育和“五色”教育。(一)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深入推进党的十九大精神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扎实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增强学生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坚定“四个自信”。(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学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准确把握其精神实质,引导学生把事业理想和道德追求融入国家建设,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三)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思想精华和时代价值,完善大学生的道德品质,培育理想人格,展现中华文化的无穷魅力和时代风采。(四)深入开展宪法法治教育加强学生对《宪法》《民法典》等相关法律的教育学习,深化对法治理念、法治原则、重要法律概念的认知,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各种矛盾意识和能力。(五)深化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帮助学生了解职业教育的相关专业和行业领域的发展态势,了解国家发展战略和行业需求,增强职业责任感,教育引导学生准确理解并自觉践行行业的职业精神和职业规范。(六)深入开展“共抗疫情、爱国力行”主题宣传教育。把各行各业广大民众共同抗击疫情斗争作为推进思政教育的重要实践和生动教材,引导学生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不断坚定爱国力行的使命责任。做好学生的思想引导、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引导学生筑牢团结奋进、一往无前的思想基础。(七)强化龙江“四大精神”教育 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东北抗联精神、北大荒精神、大庆精神和铁人精神等龙江精神的核心内涵,践行忠贞报国、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求真务实等高尚精神。引导学生在重温历史中汲取信仰力量,在缅怀先辈中传承红色基因,在镜鉴比较中反思差距不足,在抚今追昔中激发昂扬斗志。(八)开展“五色”教育 教育和引导学生感受黑龙江得天独厚的大冰雪、大森林、大湿地、大界江、大油田、大粮仓等自然与人文资源所蕴藏的精神力量。以龙江“红色”基因传承教育,筑牢理想信念;以龙江“绿色”生态文明教育,增强环保意识;以龙江“蓝色”高新科技创新教育,提升创新创业能力;以龙江“金色”现代农业教育,培育“大国三农”情怀;以龙江“银色”冰雪文化教育,锤炼顽强意志。四、建设任务(一)落实课程思政主体责任1.要结合学校发展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由学校党委牵头,成立学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领导小组,做好课程思政建设的系统设计和整体规划,制定符合学校实际、具有学校特点的专项工作方案,明确责任分工,细化建设任务,加强经费、人员、政策等协调配套。2.二级学院结合专业人才培养特色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推动全体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工作,统筹推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3.教师层面要进一步强化思想认识深入挖掘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探索和创新课程思政教育方法,不断提升课程思政能力实施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计划(二)完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 结合学校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需要,发挥专业课程在价值引领中的独特优势,根据不同专业课程的特点和教学规律,深入梳理各类课程教学内容,结合不同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1.增强通识课(公共基础课)程育人功能。要注重在课程教学中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等维度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注重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人文艺术类通识课程要突出培育高尚的文化素养、健康的审美情趣、乐观的生活态度,注重把爱国主义、民族情怀贯穿渗透到课程教学中,帮助学生树立起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体育类课程要主动与德育相融合,改革体育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养成运动习惯,掌握运动技能,发展健全人格,弘扬体育精神。2.发挥专业课程育人体系。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要注重结合专业知识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注重在课程教学中把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教育与科学精神的培养结合起来,培养学生探索未知、追求真理、勇攀科学高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3.实践类、选修课程建设。根据实践课及选修课程要落实课程思政要求,教学中能够体现课程思政理念,实践教育类课程要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增强学生创新精神、创造意识、创业能力以及弘扬劳动精神,提升学生综合素质。4.要注重入学教育、毕业教育、毕业设计课程。深入挖掘课程思政教育元素,完善育人目标,明确育人内容,找准育人角度,有机融入入学教育、毕业教育等各环节,挖掘培育以职业道德、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为核心的德育元素,将社会责任、爱岗敬业、等元素和典型案例贯穿到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培养品德高尚、敬业爱国、技能精湛、创新务实的高级专门人才。(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1.加强教师教育与培训加强师德师风教育,把师德师风作为教师育人能力评价的第一标准,以《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为准绳,组织全校教职工签订《师德师风承诺书》,落实好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突出全方位、全过程师德养成。根据国家、省出台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结合学校实际,修订出台《哈尔滨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实施细则》。相关部门做好入职培训、专题培训、专业研讨、集体备课等,强化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让广大教师能利用课堂主讲、现场回答、网上互动、课堂反馈、实践教学等方式,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想引领融入到每门课程教学过程之中。    2.发挥思政教学团队和骨干教师示范带头作用    充分利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优质资源,鼓励思政课教学名师、骨干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在集体备课、工作例会等方面开展联谊活动,发挥在学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的带头示范作用。3.实施课程思政教学名师、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和教学团队遴选计划、名师(1)学校每年通过专家评议、教师教学观摩评价等形式,评定优质课程示范课。(2)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应精心撰写教学设计方案、录制体现课程思政理念的教学视频、编写课程思政示范案例集,能够在其他课程中进行有效推广。(3)积极培育课程思政教学团队。教学团队应形成体现“课程思政”理念的课程教学大纲、教学方案和课件等,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入点、教学方法和载体途径。4.开展课程思政“六位一体”系列主题活动以提升课程思政建设成效为主线,结合教师思想政治理论学习状况,定期开展“六位一体”课程思政系列主题活动,并贯穿于课程思政建设的全过程,切实做到教师人人参与,真正做到课程思政“内容实起来,形式活起来”,全面提升课程思政的建设成效。(1)“课程思政、党员先行”为主题的党支部创新教育活动;(2)课程思政专家、教学名师参与的“课程门门有德育,教师人人讲育人”研讨交流活动;(3)课程思政教师专题培训活动,组织骨干教师进行课程思政现场观摩活动;(4)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教学团队深入学院开展培训、指导和课堂教学展示等示范活动;(5)课程思政优秀案例评选活动;(6)课程思政优质课堂展示活动。(四)加强课程思政建设管理改进课堂教学过程管理,健全课堂教学管理体系,把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建设,作为课程设置、教学标准和教案评价的重要内容。要规范教材选用制度,确保选用教材价值导向正确。要讲好用好马工程重点教材,推进课程思政进人才培养方案、进教案课件。鼓励采用“微课”“微视频”等现代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切实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五)深化课程思政建设研究建立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充分发挥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马克思主义学院和相关专业教学组织的作用,开展多种形式的课程思政研究与实践,构建多层次课程思政建设研究体系。鼓励教师开展课程思政专题研究,实施课程思政培训计划,提升教师育德能力,搭建各级各类交流平台,推广建设经验,扩大成果影响力。(六)健全课程思政评价体制与机制建立健全多维度的课程思政建设成效考核评价体系和监督检查机制,把教师参与课程思政的建设情况和教学效果作为教师考核评价、岗位聘用、评优奖励、选择培训的重要内容。严格执行校领导干部听课查课制度,建立有针对性的评价体系,引入教师自我工作总结、学生问卷评价、专家与同行听课打分相结合的方式,设计增加立德树人等思政问题,定期进行考评。五、保障措施(一)加强组织领导。组  长:汤广江 解  海副组长:丁良海 朱景虎成  员:付  丽 赵凤英 李兴国 欧阳富于贵军 石云峰 宋  毅 张武卫 高  阳 杜清林 徐  艳 曲  艺 胡庆华 李  想 熊国良 刘艳芳 李  鲲职责:全面领导课程思政工作,研究部署和组织实施具体课程教学建设和教学改革。教务部门牵头抓总、相关部门联动、二级学院及教学单位落实推进负责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工作,(二)加强协同联动。各相关职能部门和各教学单位要各负其责,互相协同,形成“课程思政”建设的协同机制,定期开展调研和专项研讨,研究提出具体政策和措施,确保课程思政建设落到实处。(三)强化工作考核。建立科学评价体系,定期对“课程思政”建设情况进行评价,建立常态化评价模式。把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情况和建设效果作为教师考核评价、岗位聘用、评优奖励的重要依据;将各专业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成效纳入学年绩效考核。(四)提供经费支持。学校设立专项经费,通过项目形式对课程思政工作提供资助,并根据年度考核结果实施动态管理,确保专项建设项目顺利实施。鼓励各教学单位设立专项经费,保障课程思政工作有力推进。

全面推进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方案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充分发挥课程育 人作用,全面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课 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结合我省实际,制定如下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全国高校 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等系列会议 精神,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教育贯通人才培养体系,加强理想 信念教育、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传承弘扬东北抗联精神、北大荒 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等龙江优秀精神,全面推进课程思政 建设,发挥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使各类课程 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构建龙江特色的全员全程 全方位“三全育人”大格局,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肩负龙江振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二、建设目标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为核心,健全协同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体制机制,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 撑的高等教育课程思政体系,推动所有高校、所有课程、所有教师都承担好育人责任。深入挖掘各类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 想政治教育资源,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 体,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效实现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完善课程思政建设质量评价 和激励机制,提升广大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完善示范引领机制,选树一批省级课程思政建设示范高校、示范课 程、教学名师、教学团队和教学研究示范中心,设立一批省级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带动全省课程思政建设形成规模、形成范式、形成体系,全面提升高校立德树人成效。  三、建设内容立足于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紧紧围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 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 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系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共抗疫情、爱国力行”主题宣传教育、龙江“四大精神”教育 和“五色”教育。   ——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了解世情国情党情民情省情,增强对党的创新理 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 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提高个人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修养,自觉把小我融入大我,不断追求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和社会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引导学生深 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思想精华和时代价值,教育引导学生传承中华 文脉,富有中国心、饱含中国情、充满中国味、实现中国梦。   ——深入开展宪法法治教育。教育引导学生学思践悟习近平 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牢固树立法治观念,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理想和信念,加强对《宪法》《民法 典》等相关法律的教育学习,深化对法治理念、法治原则、重要法律概念的认知,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维护自身权利、 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化解矛盾纠纷的意识和能力。   ——深化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充分发挥我省高校优秀教师的榜样力量,将以王大珩院士、马祖光院士、刘永坦院士、杨士莪院士等龙江高校优秀教师代表的爱国精神、创新精神、求实精神、奉献精神、集体精神和科学家精神,有机融入课堂教学中,激励学生主动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龙江振兴的爱国奋 斗、建功立业浪潮中,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并自觉实践各行业 的职业精神和职业规范,增强职业责任感,培养遵纪守法、爱岗 敬业、无私奉献、诚实守信、公道办事、开拓创新的职业品格和行为习惯。   ——深入开展“共抗疫情、爱国力行”主题宣传教育。把全省教育系统广大干部师生共同抗击疫情斗争作为推进高校思政教 育的重要实践和生动教材,引导学生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的制度优势,不断坚定爱国力行的使命责任。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生命教育等,做好学生的思想引导、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引导 学生筑牢团结奋进、一往无前的思想基础。  ——强化龙江“四大精神”教育。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东北抗联精神、北大荒精神、大庆精神和铁人精神等龙江精神的核心内涵,践行忠贞报国、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 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求真务实等高尚精神。引导学生在 重温历史中汲取信仰力量,在缅怀先辈中传承红色基因,在镜鉴 比较中反思差距不足,在抚今追昔中激发昂扬斗志。   ——开展红绿蓝金银“五色”教育。教育和引导学生感受黑龙江得天独厚的大冰雪、大森林、大湿地、大界江、大油田、大粮仓等自然与人文资源所蕴藏的精神力量。以龙江“红色”基因 传承教育,筑牢理想信念;以龙江“绿色”生态文明教育,增强 环保意识;以龙江“蓝色”高新科技创新教育,提升创新创业能 力;以龙江“金色”现代农业教育,培育“大国三农”情怀;以龙江“银色”冰雪文化教育,锤炼顽强意志。   四、建设任务   (一)落实课程思政主体责任   高校党政主要负责同志为课程思政建设第一责任人。学校层面要结合学校发展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做好课程思政建设的系 统设计和整体规划,制定符合学校实际、具有学校特点的专项工作方案,明确责任分工,细化建设任务,加强经费、人员、政策等协调配套。院系、专业层面要结合专业人才培养特色,加强师 德师风建设,推动全体教师尤其是高水平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工作,统筹推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教师层面要进一步强化思想认识,深入挖掘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探索和创新课程思政教育方法,不断提升课程思政能力。   (二)完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   紧紧围绕国家和我省经济发展需求,依据专业特点有针对性地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落实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和一级学科、专业学位类别(领 域)博士硕士学位基本要求,把价值引领纳入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将育人指标置于毕业要求之首,将思政工作体系贯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坚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和育人要求,在公共基础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实践类课程等各类课程、教材中落实课程思 政要求。各高校可结合自身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需要,开发能够体现课程思政理念、彰显学校特色优势的课程,打造课程思政“金课”。公共基础课程要重点建设一批提高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人文素质、科学精神、宪法法治意识、国家安全意识和认知能力的课程,打 造一批有特色的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类课程,帮助学生增强身 体素质,提升审美素养,培养劳动技能和创新实践能力;专业教 育课程要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的特色和优势,体现课程广度、深度 和温度,集历史与现实、本土化与国际化、知识性与人文性于一体,与弘扬真善美相结合,提升引领性、时代性和开放性;实践 教育类课程要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增强学生创新精神、创造意识、创业能力以及弘扬劳动精神。  (三)分类推进专业课程思政 要发挥专业课程在价值引领中的独特优势,遵循文、理、工、 农、医、教、艺不同类别专业课程的特点和教学规律,完善育人目标,明确育人内容,找准育人角度,深入挖掘课程思政教育元 素,有机融入课堂教学、实验实训、毕业论文(设计)各环节, 让每位老师都能找到自己的“角色”、干出自己的“特色”。在文学、历史学、哲学类专业课程中,要结合专业知识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传承和弘扬龙江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挖掘龙江爱国主义文化资源,传承红色经典,传播红色 文化;在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类专业课程中,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帮助学生了解我省在“一带一路”、中国(黑龙江) 自由贸易试验区、哈尔滨新区等建设中面临的重大机遇,增强学生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龙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教育学类专业 课程中,要培养师范生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职业理想,培育爱国守法、规范从教的职业操守,引导学生积极服务龙江教育发展;在理学、工学类专业课程中,要把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教 育与科学精神的培养结合起来,提高学生正确认识问题、分析问 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主动服务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在农学类专业课程中,要引导学生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增强学生服务龙江农业农村现代化、服务龙江乡村振兴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培养我省急需的知农爱农新型人才;在医学类专业课程中,要注重加强医德医风教育,深入 开展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的宣传教育,着力培养学生“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医者精神;在艺术学类专业课程中,要引导学生立足时代、扎根人民、 深入生活,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和创作观。 高等职业院校要结合高职专业分类和课程设置情况,落实好 分类推进相关要求。结合高职专业课程以技能实训课为主的特点,设置差异化的课程思政目标,挖掘培育以职业道德、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为核心的德育元素,将社会责任、爱岗敬业、团队协作、身心健康、诚实守信、精益求精、劳动竞技、文化传承、创新创 造等元素和典型案例贯穿到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踏实严谨、耐 心专注、吃苦耐劳、追求卓越的优秀品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 劳动观,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培养品德高尚、敬业爱国、技能 精湛、创新务实的高级专门人才。   (四)提升教师育人能力意识   各高校要加强师德师风教育,把师德师风作为教师育人能力 评价的第一标准,以《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为准绳,让教育者先接受教育,引导教师坚定正确政治方向,树立正 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 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学生健康 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要加强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建设,依托龙江高教大讲堂、职教大讲堂搭建课程思政建设交流平台,通过黑 龙江省高校师资培训中心、黑龙江省高等学校教师教学发展联盟等渠道持续开展各个层面的课程思政专题培训。各高校要构建多样化培训体系,把课程思政作为教师岗前培训、在岗培训和师德 师风、教学能力培训等各类培训的重要内容,分层次类型、分学 科专业领域开展经常性的典型经验交流、线上线下教学观摩、教师教学培训、教学能力竞赛等活动,确保覆盖全体教师。要建立课程思政教学指导服务体系,发挥各级专家组织作用,编制我省和各校课程思政教学指南。要充分发挥教研室、教学团队、课程组等基层教学组织作用,建立课程思政集体教研制度,创建良好的课程思政育人氛围。要 通过“课程双负责人制”、“结对子”等方式,搭建专业课教师与 思政课教师交流合作平台,组建多学科背景互相交叉、良性互动 的教学团队。要鼓励和支持院士、“长江学者”、“杰青”、“头雁”、“龙江学者”、教学名师等高水平专家学者带头开展课程思政建 设,持续培育课程思政教学名师、教学团队。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课程思政优质资源在高校间共享共用。要加大课程思政工作宣传力度,形成全省高教系统了解和认同课程思政的积极氛围。  (五)加强课程思政建设管理   各高校要改进课堂教学过程管理,健全课堂教学管理体系,把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建设,作为课程设置、教学大纲核准和 教案评价的重要内容,落实到课程目标设计、教学大纲修订、教材编审选用、教案课件编写等各方面,贯穿于课堂授课、教学研讨、实验实训、作业论文、考试考核等各环节。要规范教材选用 制度,坚持学校党委对教材选用进行政治把关和总负责制,确保 选用教材价值导向正确。要讲好用好马工程重点教材,推进教材内容进人才培养方案、进教案课件、进考试。要深入推进课堂教 学模式创新,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课程思政教学中的应用,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创新学习方式,鼓励采用“微课”“微视频”“慕课”等现代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实现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要健全教师教学工作制度,进一 步明确教师课堂教学基本规范,加强课堂教学质量监控,严格课 堂教学管理,切实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要充分发挥第二课 堂与第一课堂协同育人作用,利用龙江红色文化资源,深入开展 “青年红色筑梦之旅”“重走抗联路、青春志愿行”“传承北大荒 精神、知识服务三农”等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实习实训活动, 不断拓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新方法、新途径。 (六)深化课程思政建设研究   在哈尔滨工业大学等高校设立一批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鼓励高校联合或单独建立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各高校要统筹资源,充分发挥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思想政治工作创新 发展中心、马克思主义学院和相关学科专业教学组织的作用,聚焦课程思政建设重点、难点、前瞻性问题,开展多种形式的课程 思政研究与实践,构建多层次课程思政建设研究体系。在省级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中,每年设立100个左右课程思政研究专项;在高等教育教学成果遴选过程中,积极支持课程思政类优 质项目申报。鼓励高校开展课程思政专题研究,加大对高水平课 程思政研究与实践成果的推广应用,总结汇编课程思政优秀教学 案例,建立课程思政案例库,扩大龙江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影响力。   (七)健全完善考核评价机制   各高校要把课程思政建设成效纳入校院两级绩效考评内容,把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情况和教学效果作为教师考核评价、岗位聘用、评优奖励、选拔培训的重要内容。要把人才培养效果作为课程思政建设评价的首要标准,建立多维度课程思政建设成效考核评价体系,研究制定科学多元的课程思政建设评价标准,明 确教学设计、育人因素、挖掘转化、教学方法、教学效果、教师 素养等方面的测评指标,定期对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情况进行实质 性评价,形成动态化、常态化、滚动式评价模式。将高校课程思 政建设举措、成效列为高校党委书记党建述职、高校校(院)长 教育教学工作年度述职的重要内容。要建立监督检查机制,完善 领导干部听课制度,建立课程思政课堂教学督导制度,并纳入学 校日常教学督导体系中,形成常态化课程思政教学督导机制。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省教育厅成立以主要负责同志为组长 的课程思政建设领导小组,统筹研究全省高校课程思政建设重大 决策,解决课程思政建设重大问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教育 厅高等教育处,负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的组织协调、整体推 进、督促落实。依托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示范高校和教 学名师团队,成立省课程思政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为领导小组 提供政策建议,为高校提供专家咨询,指导高校课程思政具体建 设工作。各高校要将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列入学校中长期教育发展 规划,成立由学校主要负责同志牵头负责的课程思政建设领导小 组,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教务部门牵头抓总、相 - 12 -关部门联动、院系落实推进、自身特色鲜明的课程思政建设工作 格局。   (二)落实经费保障。省教育厅加强政策协调配套,在年度 预算中统筹安排课程思政建设经费,支持高校开展课程思政教学 改革,支持课程思政专项课题研究。中央部门所属高校要统筹利 用中央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专项等中央高校预算拨款和其他各类资 源,结合学校实际,支持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地方高校要根据自 身建设计划,统筹各类资源,加大对课程思政建设的投入力度,提供专项经费支持。    (三)强化正向激励。省教育厅把课程思政建设成效作为考 核“双一流”建设、“一流本科教育”建设、应用型本科“双特计划”、高职“双高计划”质量监测与成效评价、学科评估、教学评 估等工作的重要内容,在教学成果奖、教材建设奖、教学名师评选等各类成果的表彰奖励工作中,将课程思政作为重要指标。在 省级项目立项、专家聘任等方面,对课程思政建设成效突出的教师予以优先考虑。省教育厅将成立专家督查组,定期督导检查和指导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对工作成效好的高校在相关项目建 设中予以倾斜支持。   (四)注重总结推广。各高校要注重总结凝练课程思政建设 的先进经验,树立典型,加强宣传、交流和推广,将好经验、好做法适时转化为理论成果和相关制度。鼓励高校设立专题网站或 新媒体平台,有条件的学校可在校属学术期刊设立课程思政专栏,宣传、推广和展示课程思政建设成果。省教育厅将选树培育一批 省级课程思政建设示范项目,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以点带面促进课程思政建设提质增效。

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特别是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现就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改革创新提出如下意见。  一、重要意义和总体要求  1.重要意义。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思政课建设,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各地区各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采取有力措施认真贯彻落实,思政课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同时也要看到,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有的地方和学校对思政课重要性认识还不够到位,课堂教学效果还需提升,教材内容不够鲜活,教师选配和培养工作存在短板,体制机制有待完善,评价和支持体系有待健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需要深化,民办学校、中外合作办学思政课建设相对薄弱,各类课程同思政课建设的协同效应有待增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推动思政课建设的合力没有完全形成,全党全社会关心支持思政课建设的氛围不够浓厚。办好思政课,要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来看待,要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对待。思政课建设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必须切实增强办好思政课的信心,全面提高思政课质量和水平。  2.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3.基本原则。一是坚持党对思政课建设的全面领导,把加强和改进思政课建设摆在突出位置。二是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国民教育全过程。三是坚持守正和创新相统一,落实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要求,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四是坚持思政课在课程体系中的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作用,统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推动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建设形成协同效应。五是坚持培养高素质专业化思政课教师队伍,积极为这支队伍成长发展搭建平台、创造条件。六是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注重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全面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理论素养,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  二、完善思政课课程教材体系  4.整体规划思政课课程目标。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政课,引导学生立德成人、立志成才,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大学阶段重在增强使命担当,引导学生矢志不渝听党话跟党走,争做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高中阶段重在提升政治素养,引导学生衷心拥护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形成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政治认同。初中阶段重在打牢思想基础,引导学生把党、祖国、人民装在心中,强化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思想意识。小学阶段重在启蒙道德情感,引导学生形成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的情感,具有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美好愿望。  5.调整创新思政课课程体系。加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思政课课程群建设。在保持思政课必修课程设置相对稳定基础上,结合大中小学各学段特点构建形成必修课加选修课的课程体系。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率先全面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博士阶段开设“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硕士阶段开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本科阶段开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专科阶段开设“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等必修课。各高校要重点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宪法法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设定课程模块,开设系列选择性必修课程。高中阶段开设“思想政治”必修课程,围绕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最新重要讲话精神开设“思想政治”选择性必修课程。初中、小学阶段开设“道德与法治”必修课程,可结合校本课程、兴趣班开设思政类选修课程。  6.统筹推进思政课课程内容建设。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以政治认同、家国情怀、道德修养、法治意识、文化素养为重点,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系统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系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遵循学生认知规律设计课程内容,体现不同学段特点,研究生阶段重在开展探究性学习,本专科阶段重在开展理论性学习,高中阶段重在开展常识性学习,初中阶段重在开展体验性学习,小学阶段重在开展启蒙性学习。  7.加强思政课教材体系建设。国家教材委员会统筹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建设,科学制定教材建设规划,注重提升思政课教材的政治性、时代性、科学性、可读性。国家统一开设的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全部由国家教材委员会组织统编统审统用,在教材中及时融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新经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最新研究进展。地方或学校开设的思政课选修课教材,由各地负责组织审定。研究编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程教材指导纲要,研究编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科技创新文化及总体国家安全观等进课程教材指南,编制中华民族古代历史和革命建设改革时期英雄人物、先进模范进课程教材图谱,分课程组织编写高校思政课专题教学指南,组织专家编写深度解读教材体系的示范教案,实施思政课优秀讲义出版工程,开列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典籍书单,建设思政课网络教学资源库。  三、建设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思政课教师队伍  8.加快壮大学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各地在核定编制时要充分考虑思政课教师配备要求。高校要严格按照师生比不低于1:350的比例核定专职思政课教师岗位,在编制内配足,且不得挪作他用,并尽快配备到位。制定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加强中小学专职思政课教师配备。各地要统筹解决好思政课教师缺口问题。各高校可在与思政课教学内容相关的学科选择优秀教师进行培训后充实思政课教师队伍,可探索胜任思政课教学的党政管理干部转岗为专职思政课教师机制和办法,积极推动符合条件的辅导员参与思政课教学。高校要积极动员政治素质过硬的相关学科专家转任思政课教师。采取兼职的办法遴选相关单位的骨干支援高校思政课建设。各地应对民办学校指派思政课教师或组建专门讲师团。制定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  9.切实提高思政课教师综合素质。以培育一大批优秀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家为目标,制定思政课教师队伍培养培训规划,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及地方党校(行政学院)面向思政课教师举办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题研修班,办好“周末理论大讲堂”、骨干教师研修班,实施好思政课教师在职攻读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学位专项计划。建强高校思政课教师研修基地,依托首批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所在高校重点开展理论研修,依托高水平师范类院校重点开展教学研修,全面提升每一位思政课教师的理论功底、知识素养。建立一批“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学基地”,组织思政课教师在国内考察调研,在深入了解党和人民伟大实践中汲取养分、丰富思想。组织思政课骨干教师赴国外调研,拓宽国际视野,在比较分析中坚定“四个自信”。完善国家、省(自治区、直辖市)、学校三级培训体系。本科院校按在校生总数每生每年不低于40元,专科院校按每生每年不低于30元的标准提取专项经费,用于思政课教师的学术交流、实践研修等,并逐步加大支持力度。中央和地方主流媒体的政论、时政节目要积极推出优秀思政课教师传播理论成果,展示综合素质,增强社会影响力。  10.切实改革思政课教师评价机制。严把政治关、师德关、业务关,明确与思政课教师教学科研特点相匹配的评价标准,进一步提高评价中教学和教学研究占比。各高校在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工作中,要单独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类别,校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委员会要有同比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专家。按教师比例核定思政课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职称)各类岗位占比,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岗位比例不低于学校平均水平,指标不得挪作他用。要将思政课教师在中央和地方主要媒体上发表的理论文章纳入学术成果范畴。实行不合格思政课教师退出机制。  11.加大思政课教师激励力度。增强教师的职业认同感、荣誉感、责任感,把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中的优秀分子纳入各类高层次人才项目,在“万人计划”、“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四个一批”等人才项目中加大倾斜支持力度。各地要因地制宜设立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岗位津贴,纳入绩效工资管理,相应核增学校绩效工资总量。要把思政课教师作为学校干部队伍重要来源,学校党政管理干部原则上应有思政课教师、辅导员或班主任工作经历。党和国家设立的荣誉称号要注重表彰优秀思政课教师,教育部门要大力推选思政课教师年度影响力人物等先进典型。对立场坚定、学养深厚、联系实际、成果突出的思政课教师优秀代表加大宣传力度,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12.大力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后备人才培养工作。注重选拔培养高素质人才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研究和教育教学,统筹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构建完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本硕博学科体系和课程体系。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通过提前批次录取或综合考核招生等方式招收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本科生,给予推免政策倾斜鼓励优秀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本科生攻读硕士学位,采取硕博连读或直接攻读博士学位的方式加强培养。深入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后备人才培养专项支持计划”,专门招收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并逐步按需增加招生培养指标。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后备人才思想政治工作,加大发展党员力度,提高党员发展质量。  四、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  13.加大思想性、理论性资源供给。进一步建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高校应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设为重点建设学科,为思政课建设提供坚实学科支撑。深入研究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提供多角度学术支持。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领航作用,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科体系建设。根据需求逐步增加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支持有关高校联合申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组织思政课教师及时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最新重要讲话精神,及时学习相关文件精神,全面理解和准确把握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  14.加大思政课教研工作力度。建立健全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一体化备课机制,普遍实行思政课教师集体备课制度,全面提升教研水平。遴选学科带头人担任各门课集体备课牵头人,学校领导干部要积极支持和主动参与。建立思政课教师“手拉手”备课机制,发挥思政课建设强校和高水平思政课专家示范带动作用。加强“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网络集体备课平台”建设,完善思政课教师网络备课服务支撑系统。建立纵向跨学段、横向跨学科的交流研修机制,深入开展相邻学段思政课教师教学交流研讨。推动建立思政课教师与其他学科专业教师交流机制。大力推进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提升思政课教师信息化能力素养,推动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在思政课教学中应用,建设一批国家级虚拟仿真思政课体验教学中心。  15.切实加强思政课课题研究和成果交流。国家社科基金规划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等设立思政课教师研究专项,开展思政课教学重点难点问题和教学方法改革创新等研究,逐步加大对相关课题研究的支持力度。各地要参照设立相关项目并给予经费投入。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科研成果学术阵地建设,首批重点建设10家学术期刊和若干学术网站,支持新创办一定数量的思政课研究学术期刊。制定思政课教师发表文章的重点报刊目录,将《人民日报》、《求是》、《解放军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等中央媒体及地方党报党刊列入其中。委托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分片建立高校思政课教学创新中心,设立一批思政课教学质量监测基地。在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中单列思政课专项,每2年开展1次全国思政课教学展示活动,定期开展优秀思政课示范课巡讲活动。打造一批思政课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探索建设融媒体思政公开课,推动优质教学资源共享。  16.全面提升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水平。强化“马院姓马、在马言马”的鲜明导向,把思政课教学作为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基本职责,将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重点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作为重点学科、思政课作为重点课程加强建设,在发展规划、人才引进、公共资源使用等方面给予马克思主义学院优先保障。建好建强一批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和示范性马克思主义学院,依托有条件的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一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建立和完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领航工程,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研究宣传上发挥引领带动作用。全面推动各地宣传、教育等部门共建所在地区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实施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培养工程,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领导班子建设。  17.整体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和中小学学科德育。深度挖掘高校各学科门类专业课程和中小学语文、历史、地理、体育、艺术等所有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解决好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相互配合的问题,发挥所有课程育人功能,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体系,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建成一批课程思政示范高校,推出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选树一批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建设一批高校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  五、加强党对思政课建设的领导  18.严格落实地方党委思政课建设主体责任。地方各级党委要把思政课建设作为党的建设和意识形态工作的标志性工程摆上重要议程,党委常委会每年至少召开1次专题会议研究思政课建设,抓住制约思政课建设的突出问题,在工作格局、队伍建设、支持保障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建立和完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领导班子成员联系高校和讲思政课特别是“形势与政策”课制度,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和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每学期结合学习和工作至少讲1次课。各地要把民办学校、中外合作办学院校纳入思政课建设整体布局。思政课建设情况纳入各级党委领导班子考核和政治巡视。  19.推动建立高校党委书记、校长带头抓思政课机制。加强和改进高校领导干部深入基层联系学生工作,推动高校领导干部兼任班主任等工作,建立健全高校党委书记、校长及职能部门力量深入一线了解学生思想动态、服务学生发展的制度性安排。高校党委书记、校长作为思政课建设第一责任人,要结合自身学科背景和工作经历,带头走进课堂听课讲课,带头推动思政课建设,带头联系思政课教师。高校党委常委会每学期至少召开1次会议专题研究思政课建设,高校党委书记、校长每学期至少给学生讲授4个课时思政课,高校领导班子其他成员每学期至少给学生讲授2个课时思政课,可重点讲授“形势与政策”课。开学典礼、毕业典礼讲话等要鲜明体现党的教育方针、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把思政课建设情况纳入学校党的建设工作考核、办学质量和学科建设评估标准体系。  20.积极拓展思政课建设格局。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要把思政课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教育部、中央宣传部等部门要牵头抓好思政课建设,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要指导抓好军队院校思政课建设。教育部成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指导委员会,加强对不同类型思政课建设分类指导。有关部门和各地要保证思政课管理人员配备,确保事有人干、责有人负。强化中考、高考、研究生招生考试对学生学习思政课的指挥棒作用,将思政课学习实践情况等作为重要内容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探索记入本人档案,作为学生评奖评优重要标准,作为加入中国少年先锋队、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参考。坚持开门办思政课,推动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活动结合,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结合,鼓励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就近与高校对接,挂牌建立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完善思政课实践教学机制。制定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汇聚办好思政课合力。加大正面宣传和舆论引导力度,推动形成全党全社会努力办好思政课、教师认真讲好思政课、学生积极学好思政课的良好氛围。

理论研究
更多>
课程及团队
更多>
教学案例
更多>